第444章 坚韧与困顿,今世与古代(2 / 2)

加入书签

  霍伊摇了摇头,指向另一位同学期待回答。

  "意思是,君子即使身处贫瘠,其行为亦不同于卑劣者在困顿中的狂乱。他们饱读经典,懂得在逆境中坚守底线,不会放任自我。”

  人群中立刻有人反驳。

  "不,我们必须结合整个篇章理解。提到的是匮乏的食物,说的是人即使饥饿至极,也不应做违法乱纪之事,对吗?"

  霍伊并未立即回应,而是环视讲台下的学子们。

  "我已听过多种见解,得出一个共识,即你们认为‘固’代表原本,‘穷’则意指贫困或饥饿,对吗?"

  台下的学生瞬间面面相觑,心中动摇。

  真的对吗?

  他们原本确信无疑,记忆中书上便是如此记载,但此刻听霍伊一问,信念竟动摇了。

  如果答案正确,他便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此时,一位文学导师按捺不住,起身质询。

  "霍老师,依据我们的古代文理解,‘固’确实表示本来,‘穷’即是贫穷。学生们没有说错,有何疑虑呢?"

  "并非疑虑,而是严重的问题!因为你身为教师,也认同这种理解,这才是最致命的错误。"

  文学导师不满地撇了撇唇。

  "霍老师,我确信你的史学素养非凡,但在古文解析上,您未必能超越我。"

  霍伊淡然一笑,未做辩驳,转而询问身旁的杨教授。

  "杨教授,您对此看法相同吗?"

  杨教授一怔,困惑地回应:"这些词汇的释义是学界共识,课本上的注解,难道有误吗?"

  霍伊嘴角掠过一丝微妙的笑意。

  "我记起,刚才那段历史导言中有一句话总结:历史如同射箭画靶,先射箭,后画靶。问题是,你们确定箭矢真的找准目标了吗?众人默认的事物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还没等有人反驳,他又接着说:

  "在‘人固有一死’中,‘固’确实可解为本来,那位老师也说得没错。但在这句话里,‘固’应理解为坚守。至于‘穷’字,你们对它的误解太深了。

  古时的‘穷’,并不单指缺乏金钱,‘贫’才是!‘穷’在古代意味着无路可走,陷入绝境。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能在困厄中屹立不倒,而小人在困境中则会举止失当。”

  霍伊的每个字眼都像重锤,直击每个人的心灵。

  全场鸦雀无声。

  这...

  完全颠覆了他们原有的认知。

  这已不再仅仅是一堂讲解课。

  若霍老师所言为真,那么在古文领域激起的涟漪,将不逊于一场革命,原先的共识很可能会全面颠覆...

  自古以来,人们所界定的意义,本为解读古老智慧之桥梁。然而,正如何野揭示的,一字多解的现象犹如迷雾,或许已将后辈引入歧途,这是教育界的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事实。

  现场,历史巨擘、教师及远方通过魔法镜像聆听的学者们,皆不自觉地汗流满面。他们一丝不苟地教导,却未曾料到“误人子弟”四字竟会成为他们教育生涯的阴影……

  其实,此情可悯。《论语》、《道德经》等古籍在奇异世界的消逝,使得他们的研究领域异常狭隘。他们只能从破碎的古代文献中寻找合理解释,编纂成册,却不料古今之意已相去甚远。

  何野见众人尚沉浸在震撼中,微微一叹。“一字多义,在历史与古文领域实乃常态。解读古文或历史时,不应拘泥于现世的理解,或将之强行附会。应当探寻其诞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书写时的情境。射箭需瞄准靶心,即便失误,抹去重绘,亦不失勇者之风。”

  这席话深入人心,以“固”与“穷”二字,启示众人打破旧有的认知框架。不仅是学生,就连资深学者也豁然开朗,原来多年研习历史,自己不过是遵循书本的机械学者。

  何师所言极是,历史虽属文科,却需洞察、深究、考据,甚至运用推理。保持怀疑的精神,方能挖掘新知。如“穷”字之义,若非何师揭示,又何时能领悟其不限于贫穷的含义?

  根深蒂固的观念难以一蹴而改,而何师敢于挑战常规,其勇气远超常人无数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