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旧债(1 / 2)

加入书签

沈月明看着她眼角的泪花,想起她过往对燕同律的关爱和全力救治,又想起毅王燕靖以皇子之尊,苦守边疆十年而不得归,在朝堂之上的刚正不阿,果敢坚毅,从不参涉党争,也从不结交权臣,能够养出这样出色的儿子,本性应该也不会差。想到这里,她不由面色微缓,道:“有劳娘娘费心,青繁缕已经有了消息,微臣会尽快前往寻找。陛下那里还望娘娘多加照拂”。

  梅太妃知她对南砣伽的事心有芥蒂,一直小心留意着,听她语气诚恳地致谢,不由心头一喜。遂又拿起案桌上的两本书,道:“这是靖儿前次入宫时带来的迦叶经,据说是佛祖悟道后,在菩提树下亲证因果时写下的,还有几分贵重。过两日便是太后生辰,她自年前身子不爽利,已搬入珈蓝寺休养多时,今儿趁侯爷难得进宫,她又是你家中嫡亲的长辈,不如随本宫前去探望一二,可好?”。

  那日燕朝歌突然反出帝都,正是因为太后沈岚当众亲手射杀了贤亲王燕举。可据沈月明所知,两人既无前仇旧恨,亦无利益冲突,怎会发生这等匪夷所思之事?之前她曾询问过皇帝缘由,但燕同律的态度却很是模棱两可,支吾遮掩,与平时判若两人。后来太后身子不适,一直在珈蓝寺休养,这件事情只得不了了之,却也如鲠在喉地盘桓在沈月明心中很长一段时间。

  因常年征战,几乎所有沈氏的男丁都战死沙场,自沈老侯爷故去后,沈岚就成了沈家唯一的长辈,如今她缠绵病榻多时,于情于理都应该前往探望,既然梅太妃盛情邀请,沈月明也没有推脱,两人便相携而来。

  珈蓝寺是皇宫内供奉佛祖的寺庙,是大显开国君主燕双澜为带发修行的孝敏皇太后修建的,寺内松柏耸立,青藤缠绕,幽静安宁,即便是炎热的夏日,也感到丝丝凉意,让人浑身爽利不少。而今已是初冬,万物开始萧条沉寂,空旷的寺院竟有几分寂寥之意。

  因太后需要静养,珈蓝寺中的仆役散了大半,加之两人是一时心血来潮前来探望,并未派人提前通报,信步走来,竟未见半个人影,不多时便来到了太后的寝殿,只见大门紧闭,沈月明双眉微皱,看了梅太妃一眼,两人脸上皆有惊讶之色。

  忽然,室内传来一声瓷器摔碎的响动,只听见太后低呼道:“竟然是你?你,你不是已经死了多年?究竟是人是鬼?”。

  沈月明听见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恐惧和惊惶,正打算破门而入,梅太妃轻轻地按住了她,缓缓摇头,用口型示意稍安勿躁。犹豫间,传来低沉的笑声,声音虽小,但却让人顿时觉得有种莫名的寒意,似乎包含着无尽的痛楚和悲凉。

  “难得太后您老人家挂念,臣真是不胜荣幸”,那人答道,太后闻言,沉默片刻,道:“竟真的是你,不过变化太大,哀家若不是凑近些,怕是认不出了。世人都叹你惊才绝艳,只可惜英年早逝。没曾想,你不仅骗了哀家,骗了先帝,也骗了世间所有的人,也骗了你自己的女儿,哈哈哈,你,很好,很好”。

  那人似乎轻轻地叹了口气,道:“这些年,臣过得着实辛苦,好几次都九死一生,简直活不下去了。不过”,他的语调突然变得怨毒无比,“臣本有娇妻爱女,一家人天伦和乐,可一夜之间,爱妻惨死,骨肉分离,这些都拜太后所赐。每每想到这个,臣就不能死,不敢死”,哈哈大笑两声,道:“所以臣就活了下来,有些债是要还的,太后娘娘”。

  沈岚闻言,顿时大惊失色,道:“你,居然都知道了?怎么可能?莫非是……”,那人冷哼一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水过留痕,雁过留声,既然臣不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那么自然还有别人。况且,臣活着的意义就是替她报仇,要是连仇人都弄错了,岂非贻笑大方?臣自问还不是蠢笨之人”。

  气息渐乱,太后右手扶着木椅,恨声道:“一定是萧薇这个贱人,她明明答应过哀家,只要杀了贤亲王,便会替我保守这个秘密”。

  沈月明闻言浑身一震,原来太后突然发难,当众射杀燕举,是因为有把柄在太皇太后手里,才被迫出手的。虽是如此,不过能够将她逼到这般田地的,一定不会是普通的秘密。方才那人口中说自己的妻女为太后所害,又是死了多时之人,如今只为复仇而来,想到这里,沈月明心中隐约升起一种奇怪的感觉,隐约觉得那人与自己似乎有某种联系。

  那人见沈岚如此说,也不接话,只是话锋一转道:“既然老天爷不肯收我,那臣也就不勉强,太后娘娘与其在这里胡乱猜疑,不妨想想你儿子的帝位还能做多久?如今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说前先帝爷的遗诏现世,言明遗诏出现当时,无论殿上是哪代君主,百年之后都必须立宣仁太子的后人为太子,承袭帝位”。

  太后猛地一激灵,顿时恍然大悟,道:“哀家还在疑惑,就算遗诏是真的,可都过了几十年了,怎会突然旧事重提?原来竟是你在背后筹谋策划,推波助澜的,你真是好狠毒的心肠,好高明的手段”。

  那人点点头,捋了捋袖口,语带不屑地说道:“论起心思歹毒,手段狠辣,臣如何能与太后娘娘相提并论?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对自己的亲人下手。相比起来,臣甘拜下风”。

  听到这里,沈月明心中的怪异感愈发地强烈起来,她一把拂开梅太妃的手,正要破门而入,一探究竟,忽觉眼前人影一闪,颜敏姑姑忽然快步走来,高声叫道:“参见太妃娘娘,参见侯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