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家味(2 / 2)

加入书签

  云裳从土瓷碗里夹了一块腌得发红的萝卜夹进嘴,很快牙齿嚼出咯咯爽口的声音。

  近来风娘总是做一些京都吃不到的菜,云裳问她,她就说这些都是南合的开胃小菜,在南合家家户户都会做。

  很快一小碟清脆可口的萝卜,被云裳一扫而光。

  风娘笑笑道:“云姑娘最近胃口好了很多呢。”

  “是您的厨艺好我才胃口大开,对了,这萝卜腌得很是入味,比起过去吃过的,多了一份嚼劲,是怎么做出来的。”

  风娘放下筷子,露出意味不明的笑,“这个不是我做的,是红梅公子一大早送来的。”

  “哦,”云裳环顾了一下四周问:“他人呢?”

  “等了你一会,没见到人就走了,我说去叫你,他说不用了。”

  “他去向先生那里去了,晚些再来。”

  “……”

  云裳没再回话,想到这几个月向红瑜来隆兴寺很勤,也没去问旁人他往常是否也来得这般勤,只是他每次来时吃穿用度都捡好的送过来,云裳不知他是授人之意,还是本心。

  她只敢在心里猜测着,想来想去也不问,后来干脆不想了,两者又有何区别。

  如是本心,还会欠他人情,人情债难还啊……

  向红瑜来时已是傍晚,同他一起来的还有白胡子。

  门口挂着闻居的木牌子在秋风中悠悠晃动,木牌边缘撞在门框上打磨得溜光,闻居二字落笔锋利,书法功底十分深厚。这是当年晏图安大婚前夕,熬夜书写雕刻,在迎亲的那个早晨挂在这里。

  这块千年沉木,或能再挂千年,斯人已逝,只是无人再知前缘事。

  向红瑜推开小门,灶房里食物鲜美的香味,扬扬洒洒的从竹栏栅飘了出来,他的目光落在廊中。

  金色晚阳铺满整个院子,落在云裳身上。

  云裳的脸被一层淡色的金光覆盖,像一株冶艳的曼陀罗,不由自主的吸引人产生异样的情愫。

  她躺在竹椅上呼吸轻颤,乌青的发丝长长垂下遮住了大半脸庞,只露出少许娥眉和乌睫,一张微微翘着的饱满双唇,一双纤细的手轻放在微微隆起肚子上,肚子在单薄的青棉布上初见雏形。

  这一刻时间变得悠长,是向红瑜见过最美的时光,他大脑一片空白,甚至忘了前行。

  “云姑娘真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啊。”

  白胡子看了向红瑜一眼,打破了安宁,眼中有所沉思,“好看吧。”

  “……老师”

  向老头一改往日乐呵呵的笑脸,声音沉沉响起,“最初以为你是因为云家的事,想多做些,可是你做得太多了。”

  白胡子目不转睛地看着向红瑜。

  “举手之劳。”向红瑜不卑不亢答道。

  “你向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那种生活过于单调,太过乏味,我想过得不一样了。”

  白胡子把视线落在,他手上提着的东西上,“这个呢?”

  这是昨日回城,他去布店里拿回早就订好的棉布,这种棉布来自西域,非常柔软精细,早早被富贵人家订来,为初生的小孩做贴身衣物。

  一般富贵人家,也只有嫡子才能拥有这种待遇,每年除送给宫中的棉布,所剩的几匹布都会被京都最大的布行全数拿下,根本没有多余的布会流入市场。

  他能弄来这块布,可见这学生是用了心的。

  向红瑜被看得神色有些微妙,莞尔道:“随我一回吧。”

  白胡子没再作声。

  他把这小子从鬼门关捡回来,原来有这么多年了,他真的长大了。

  他自小恪守礼节,心中一腔抱负,或许从未随心所欲过。

  其它事暂且不论,可是这事能随他吗?连步步为营的宁王遇上云家的事和人,都栽得那么惨烈,这小子只是一介凡夫,一步之差将会万劫不复,向红瑜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却想一博,这是何等的危险,何等的凶险。

  此时穹顶霞光万里,万物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屋顶变成金色,落叶变成金色,白色的胡子变成有些透明的金白,白胡子看着他道:“这丫头心里憋着事,你帮不了她。”

  “我想试试。”

  “你会引火上身。”

  明白将会徒劳,白胡子还是孜孜不倦劝导,可是说者有心,听者意已决。

  “我孑然一身,不怕。”

  白胡子默然的长叹一气,朝屋子里喊道:“风娘,晚饭吃什么。”

  “吃野鸭汤。”风娘从灶屋走出来,双手在围裙上擦着水,看到两人笑眯眯说:“熬了两个时辰,肉都烂了,就等你们了。”

  云裳被声音吵醒,睁开水汪汪的眼睛扫了眼四周,看到向红瑜正对着他笑,她也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容回应。

  向红瑜挑眉,把手上的东西放在她身边。

  “这是什么。”

  “路过布坊扯了几尺布。”

  云裳上手摸了摸,“很柔软。”

  “嗯,一般是给婴孩做里衣的。”

  云裳道:“有心了。”

  向红瑜浓密的睫毛闪了一下,“绵薄之力,望不嫌弃。”

  “怎敢嫌弃,受红梅公子恩惠颇多,无以为报。”云裳笑得明亮,“也多亏有你,我自小挑食,尽想捡好吃的食,如果跟着香客们吃斋饭斋菜……会受了大罪。”

  “哦,我也独爱美食,不知有没有机会能吃到,云姑娘心中美味。”

  “怀娄城,有家名为稻香楼的饭店,里面的鱼乃一绝。”

  “是你家乡的味道。”

  “本来不是,年头太久,也便成了家乡一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