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人口结构(1 / 2)

加入书签

(如果读者您看了觉得好的话还请多多评论,为本作品打分支持哦,您的意见真的很重要。)

…………

‘……再在独立后的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时期,被物产丰富的美洲大地哺育着的旧美国一直都处在了一个人口高速自然增长的阶段,并且还伴随着来自于欧洲的大规模移民浪潮,使得旧美国的人口直接从独立时的300万人在120年间爆炸增长了25倍来到了7621万人。

虽然在这段高速发展期中也曾有着诸如1882年5月6日《排华法案》的颁布,吸收移民的政策也曾一再收紧,但大体上旧美国仍旧是处在了内增长与外来人口增长双高的局面。

而这样的人口规模若是直接对比同时期的欧洲老牌霸权国家例如德国的6900余万、英国的4700余万、法国的4100余万来说都存在有略微,甚至于数倍于其的规模优势。因此而产生了的巨大工业消费品市场需求同时也正是我们先前所提到的美国制造业在二战时期高速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的重大利好因素。

并且这一段时期内的旧美国人口比例也并没有出现什么明显的变化,仍旧是以不同族裔的白人占据八到九成的绝对多数。

当彼时的旧美国国家人口结构上的稳定且快速增长,以及文化民族组成来源单一且稳定,还恰逢正迎上了时代的机遇浪潮时,也就自然而然的迎接到了独属于他的黄金时代。

在那一段堪称梦幻般的‘美国神话’当中,因为持续不断增速的人口增长使得年轻劳力不断增加,而老年人数量占比则不断缩减,养老压力格外的小,同时最高时期高达38%的工人占比,和较高的福利待遇,加之在两战期间大量的实验室理论技术被军队所论证实现完毕,并在战后下放民间,例如浓缩果汁、制冷技术、民航、电子通讯、微波加热,以及电脑计算机等等的这些个新奇技术又令得届时的整个旧美国社会都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毫不夸张的说,那个时代的旧美国人民是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MAX笔下所论述的所谓‘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往后历代的老‘美国人’之间口口相传的‘美国梦’这一堪称乌托邦的美好幻景,才会有着诸如‘六街帮’这样无比向往着曾经强大且富饶‘旧美国’的美妙憧憬。

但这样的梦也就一如我们刚才讲述旧美国工业衰退时一样,像是个虚幻中一戳即破的泡沫般脆弱,转瞬即逝,甚至于还因此在文化层面上开始慢慢涌现出来一个对旧美国人口结构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

而若是想要彻底讲清楚这一思潮的成因以及其究竟是如何对美国的人口结构产生了作用,我们还得先继续从美国在二战后冷战时期的历史上开始叙述。

因二十世纪下半页旧美国频繁对外国直接或间接发动的历次战争或颠覆政权,以及持续不断的工业流失迁移和其自身内部一直都没能来得及解决的各种种族歧视问题,终究是让旧美国开始快速从二战后的巅峰时期开始跌落。

先是二战胜利后在东亚大国完成了政权更替的次年,旧美国悍然出手介入了东北亚的突发局势,意图摈除‘主义’的势力在东北亚的持续扩张。

再是在朝鲜争端的两年过后再次插手南亚局势,主动出兵介入越南并扶持傀儡政权,而在这一场战争中,由于旧美国国内同时期信息化媒体的广泛发展,使得大批的美国民众终于得以摆脱传统纸媒的信息获取桎梏,能够通过更加直观的视频画面媒介来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血腥残酷,以及旧美国对外战争的罪恶。

而这一改变与当时美国国内持续萎靡的经济形式也成功引起来了美国社会,特别是正当年的年轻一代自我反思,并引出来了其后一个可称为对未来百年旧美国人口结构影响最为深刻的社会运动浪潮,即从1965年开始在美国各地大规模爆发了的‘反战运动’游行示威。

并且在此次浪潮席卷全国时所发生的诸如时任美国总统——罗伯特·肯尼迪,与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两位批判越战的意见领袖相继被‘不明势力’刺杀遇难,还有其后1970年在肯特州立大学发生的恶性枪击事件,国民警卫队向抗议青年群体开火,导致了四名抗议学生死亡的等等事件,又是进一步在文化层面上引起来了旧美国全社会内部的深刻自我反思。

进而在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反主流文化的嬉皮士运动’的基础之上又继续引申出来了诸如‘社会正义’、‘种族平等’等其他的进步思潮,以及相对应的社会平权运动。

其中典型便是从美国建国之初就一直存在的‘蓄奴’与‘废奴’之争经历过漫长平权斗争后的最后流毒——‘吉姆·克劳法案’,一种主要在美国南部原‘蓄奴州’内存在的强制种族隔离法案,该法案要求政府提供给深浅色不同人种使用的各种公共资源,例如学校、公共厕所、公共交通等等方面都互相隔离且存在有明显的待遇差距,往往是白人群体所享受的公共资源都要明显优于黑人以及其他深色人种。

而以这‘吉姆·克劳’为首的种种肤色歧视法案也都在六七十年代随着‘反主流运动’以及‘反战运动’所衍生而来的‘社会正义’运动思潮之中被一个个地彻底废除,扔进了历史垃圾堆中。

也终于是让美国在法律层面对于白人以外群体的歧视以及压迫,终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十年间被彻底地消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