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1 / 2)

加入书签

乾隆爷,这哥们儿,绝对是个古代圈的顶级流量,硬是把“康乾盛世”推上了热搜榜榜首。可别看他一手把国家GDP拉到历史高位,另一手却悄悄按下了清朝国运的下滑键,这矛盾体一般的操作,直接把他打造成了小说界的香饽饽,各路作家都抢着给他编剧本。

  除了朝堂上的大戏,乾隆爷还有个接地气的爱好——热衷于民间采风,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旅行博主”,六次打卡江南,愣是把那片水乡当成了自家度假别墅。

  不过,人家毕竟是九五之尊,紫禁城的公务堆成山,总不能撂挑子跑路。可这位主儿吧,天生一颗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心,让他天天闷在皇宫里,估计比关禁闭还难受。

  怎么办?乾隆爷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朕虽身未动,但口可传千里啊!那些大臣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让他们出去给我当探子,搜罗点新鲜玩意儿回来讲讲!”

  话说乾隆五十六年某日,一个叫李奕畴的家伙,揣着满肚子故事,屁颠屁颠来觐见乾隆爷。俩人寒暄完官场客套话,李奕畴这才进入正题:“皇上,您让我去民间挖掘奇人异事,找些百姓八卦来给您解闷儿,这任务我可是超额完成啦!不过,这次挖到的这位仁兄,有点儿……”说到这儿,李奕畴突然支支吾吾起来,一副有难言之隐的模样。

  乾隆爷一听有戏,眼睛瞬间亮得像探照灯:“有点儿啥?爱卿尽管说,朕扛得住!”

  李奕畴一看皇上这架势,一咬牙一跺脚,仿佛豁出去了:“皇上,微臣找到的这位高人是个道士,法术挺溜的,就是……就是说话有点儿邪乎,怕说出来污染了您那金贵的耳朵!”

  瞧瞧,这位道士到底嘴皮子有多毒,能把李奕畴吓得这般纠结?

  这一年,陕西的地界儿上,好家伙,大伙儿就跟追星似的,围着一个道士团团转。这位老道一头银丝飘飘,脸蛋儿却嫩得跟刚出炉的豆腐脑似的,分明是古稀年纪,愣是整得跟小鲜肉一样显年轻。他自报家门姓乔,江湖上人送雅号“乔道长”。这老乔一开腔,直接把大伙儿雷得外焦里嫩:“嗨,你们知道不?大爷我在人间晃悠了四百多个春秋了,现在就特怀念那位忠靖公。”

  “忠靖公”仨字儿一出,围观群众瞬间懵圈,这不是清朝给明朝猛将孙传庭的专属尊称么?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心里头全是问号。

  有位胆大的兄弟试探性地问:“老爷子,您跟忠靖公是啥交情啊?”

  乔老道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神秘微笑,眼底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想当年,那孙传庭活捉高迎祥的时候,哎哟喂,那叫一个威风凛凛!可惜,唉,真叫人惋惜哪!”

  说着,老道闭眼入定,好似被往事戳中了痛点,整个人沉浸在痛苦的回忆漩涡中。大家伙儿大气都不敢出,就怕打断他老人家的思绪。好一会儿,乔老道才缓缓睁开眼,开始讲述那段尘封的历史。

  时间拨回到崇祯九年,地点锁定陕西黑水峪口,仙游寺。这里早有一位大人物恭候多时,他就是时任陕西巡抚的孙传庭,他要逮的可不是一般人,正是让明朝头疼到抓狂的“闯王”高迎祥。

  明朝末年,那叫一个乱套。先是魏忠贤的“太监天团”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接着山海关外的领土差不多被满清承包了大半。为了跟东北那旮旯死磕,朝廷只好玩命加税,什么“辽饷”之类的名目层出不穷,生生把老百姓逼到吃土的边缘。

  天灾不断,人祸横行,大明关内的日子眼看就要过不下去了。于是乎,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攻城略地,那气势,跟打算直接给大明江山换个招牌似的。

  这其中,“闯王”高迎祥堪称农民军中的扛把子,战斗力爆表。在他之前,朝廷派去的几波官军头头脑脑,甭管多牛,愣是没一个能把他给拿下。孙传庭,这位后来者,能否打破这个魔咒呢?

  这一年,高迎祥同学终于被官军逼得无处可逃,琢磨着带队伍抄近路,从子午谷直奔西安。可他万万没想到,孙传庭早给他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他在子午谷出口——黑水峪自投罗网。

  果不其然,高迎祥带着农民军傻乎乎地闯进了孙传庭精心设计的“欢迎仪式”,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就被孙传庭轻松收编,打包送到了京城,咔嚓一声,给大明除了一害。

  此时的孙传庭春风得意,哪能料到自己将来也会有翻车的一天。高迎祥的脑袋刚落地,崇祯皇帝就为满清的骚扰愁白了头。一拍大腿,皇帝想起了孙传庭这块宝,紧急召唤他去前线抗清。

  孙传庭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上了战场,各种拼杀,各种血溅三尺。可皇帝这人耳根子软,听了几句谗言,就把孙传庭打入大牢,关了禁闭。

  到了崇祯十五年,大明王朝眼看就要被上帝收走VIP会员卡了,皇帝身边实在没几个能打的,只好把孙传庭从监狱捞出来,重新授予兵权,让他去前线拼命。

  一年后,孙传庭英勇战死,但皇帝再次被小报告忽悠,误以为他还活着,愣是没给他任何封赏。孙传庭死后都没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真是比窦娥还冤!

  在众人的一片唏嘘声中,乔老道结束了孙传庭的传奇一生,摇头感叹:“想当年,忠靖公那可是我的酒友啊,我们经常一起举杯畅饮,讨论国家大事。他一门心思只想杀敌立功,报效皇上。我劝他多少次,让他学会明哲保身,可他愣是不听,唉。”

  先前那位多嘴的兄弟又忍不住发问:“然后呢?”

  乔老道重重地一拍大腿,满脸无奈:“忠靖公走后,我对这世道彻底心冷了。后来李自成那家伙打进京城,改朝换代,我彻底断了做官的念头,一头扎进山沟沟里隐居去了。最近看见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我这颗医者仁心又痒痒了,琢磨着出来发挥点余热。”

  他这话一出,人群瞬间炸开了锅,大伙儿心里都明白: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穷人,瞧瞧周围这些看热闹的,哪个不是病病殃殃,口袋里却比脸还干净。

  “道长,您行行好,帮我瞧瞧这身子骨吧!”有位兄弟实在忍不住,豁出去了,请求乔老道帮忙诊断病情。

  乔老道微微颌首,示意这位兄弟坐到边上,然后伸出“老中医”特有的三指神功,搭在患者的脉搏上。没过一会儿,老道就口若悬河,把患者的病情说得跟CT报告似的。

  乔老道这番专业解读,听得患者频频点头,时不时回头扫视人群,像是在找什么人:“娘,您听听,这道长真是活神仙啊!他说的跟我这病一模一样,连我小时候偷吃您藏起来的糖豆的事儿都知道!”

  男子一听老道说得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可转瞬又面露尴尬:“道长您真是火眼金睛,可我这小家小户的,穷得叮当响,恐怕连药钱都掏不起啊……”

  乔老道挥挥手,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嗨,老夫活了四百多年,早被世人当成千年老妖了,金银财宝对我来说跟废纸没两样。你要是真心感激,病好之后多在亲朋好友面前给我打打广告,告诉大家陕西有个乔道士,专门帮人解决疑难杂症,我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乎,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陕西的街头巷尾都知道有个乔道士,妙手回春,救苦救难。后来,乔老道不甘寂寞,收拾行囊,直奔京城而去。

  到了京城,他租了个铺面,开了间道观,一边收徒授业,一边对世态人情发表“毒舌点评”。这老道人气旺得很,没过多久,京城上下都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名声那叫一个响亮。

  乔道士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很快便引起了乾隆身边的红人李奕畴的注意。不过,李奕畴这老狐狸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心想:“推荐人才这种事儿,必须得我亲自验货,万一这乔道士是个江湖骗子,上了朝堂胡说八道,他固然难逃一死,我也得跟着吃瓜落儿,太不划算了!”

  于是乎,某次乔道士开讲座的时候,李奕畴便混在人群中,认真听课。等讲座结束,人群散去,他一把拉住正要开溜的乔老道:“道长,您留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