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鱼红鱼绿鱼鲤鱼(1 / 2)

加入书签

记得,每年夏季一入伏,母亲便会把新打的麦子在石磨上磨一遍,把带着麸皮的麦子粉,用温开水淋湿,团成一个个大馒头样,然后用新鲜的南瓜叶包裹住,再用麻绳绑好,挂在空窑通风的窗户上。母亲把这叫做酒曲,这道工序是冬天做黄米酒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到了冬天,母亲便把当年新收的软黄米,用水泡一夜,第二天捞出,放到石碾子上压成米面,拌上夏天发酵好的酒曲,盛到一只瓷质的小缸或是一只圆坛子里,盖盖密封,裹上被子,放到陕北热乎乎的土炕头上。此刻,酒曲就如夏季发酵成熟的一枚种子,埋植在温润、潮湿的米粉中,只需发酵五至七天,一坛子酸甜香醇的黄米酒就做好了。

  黄米是由糜子脱壳而成,糜子分为软糜子和硬糜子。糜子耐旱、耐贫瘠、产量高,陕北贫瘠的黄土地常年干旱少雨,所以陕北农民喜欢种植糜子,因此有了很多种糜子的美食做法,黄米酒就是用软糜子去壳后酿造的一种美味。

  黄米酒,口感细腻、酸甜、香醇,那种甜格滋滋酸,酸格溜溜甜的感觉如同陕北的信天游一样惹人喜爱,也如陕北的黄土地一样饱满、厚重、博大,又如黄河水般绵软、悠长。黄米酒心性温和,亦如一位慈祥的母亲,优雅,不温不火。那米香与酒香混合后的氤氲缭绕,那恰到好处的酸甜口感,经常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张文生说到母亲去世10多年了,如今,我漂泊在千里之外的异地,对黄米酒的那种感情与日俱增,如根植在血液里的一枚沉睡的酒曲种子,在夜深人静时,突然醒来,迅速发酵,牵引着我灵魂,飞向那魂牵梦绕的黄土高原,飞回到我大山深处的故乡……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思乡之情越来越浓,想娘的情愫,在心中不断荡漾开来!

  听完这感人的故事,不由得让人泪眼婆娑。

  再看看这一桌坐的人,美女倒是不少,可惜就是唯独遍插茱萸少一人啊,她怎么就没来呢?魏清达在腹诽着,也不好表现出来。

  不过还是汪总看出来了魏清达的心思,悄悄的给小丫头发了信息,说大家再吃饭,让小丫头来一趟,可惜小丫头啊,家里有事来不了,也只好就此作罢,汪总也不好说什么。

  魏清达这晚心无所依一晚醉酒纵饮致幻而散,详细在此也就不表了。

  过年来银基,住冰雪城堡,看花样舞龙,赏璀璨烟花,享百兽闹春,唯缺她一人而。魏清达今晚有点醉意,满嘴胡说八道,也听不清魏清达再说些什么,不过说完就直接睡着了,再叫都叫不醒了。大家只好扶着这家伙,魏清达这家伙块大大家都扶不动,汪总只好打电话叫来五六个保安直接把魏清达背出去,背回到售楼部里,放在沙发上,姚欣给魏清达盖好被子。从外面锁上门,钥匙交给保安。大家才能放心的回家。

  2001.09.13

  今天魏清达走的早了点,早上姚欣来了:“你还没睡醒呢?”魏清达“早醒了”。

  又是红衣服,小白袜子,小黑皮鞋,锃亮锃亮的小低根。魏清达一睁眼还以为是卢晓展,直接迷迷瞪瞪的:“小丫头,我昨晚喝多了,睡得半夜就冻醒了。”再一看原来不是卢晓展是姚欣,也就没再说什么就收拾完东西就走了。

  晚上,卢晓展来了,晚上下班前工地吊电梯,八点半了,魏清达告诉卢晓展时间不早了,卢晓展在门口和戴博跟魏清达养在这里的两只小狗在玩。玩了一会儿。

  “卢晓展”魏清达冲她喊了一声,卢晓展转身走了过来,魏清达说:“工地这边施工,我把你的车子推到大门口那边了,你以后车子都会在那里的,如果有新的变动我就给你找新的安全位置,以后你的车子找不见了就来找我,我给你说在什么位置,你现在从大门口取车子。”

  卢晓展:“哈哈,你咋对我这么好的,我想知道你对别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还是只对我一个人这样的?”魏清达被问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卢晓展见魏清达这样子觉得好可爱,就故意又逗他说:“哈哈那以后我的车子再找不见了,我就唯你是问,反正人家不管,就你负责了,嘻嘻嘻!”

  卢晓展她问:“在哪个门?”魏清达笑着指了指“在铁门前面”。她“噢”了一声,“玩去喽”又去与狗玩,特天真,特可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