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巴国瞫氏(2 / 2)

加入书签

                  其属,有濮、苴、獽、夷、蜒、三苗等,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区域。

                  虎安山瞫氏所辖的地盘,在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的交汇部,即乌江龙溪口以下,至枳地(今涪陵)相接的数千平方公里土地。

                  瞫氏地盘风景怪异,巴人取名“务戒”,不明其义。

                            在虎安山大部族的土地上,有五座巍巍山峰,很久以前,不知是哪一个巫师取的名字,分别被称为火巴山、金巴山、水巴山、木巴山、土巴山(即虎安山),暗示与五行方位相合——这种“南、西、北、东”方位的排列顺序,正是古代巴蜀人的排列方式。

                          虎安山大部族境内,到处是大树密立,深草藤蔓,植物种类繁多,成群的各种野生动物。

                  最可怕的,是有数十丈长的蟒蛇游走其间。

                            这里的先民,被高山、峡谷、河流,还有更为可怕的仇恨分割在不同的区域,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些部落里数代、数十代没有人离开过出生之地。

                          瞫氏本部的居住地虎安山,座落在乌江北岸,属于武陵山脉。虎安山上,山峰、山谷、森林与草原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层次分明,集雄、奇、峻、秀、阔于一体。

                  最为独特的,是虎安山顶上有一个大草场,他们称为虎安山草原。

                  这片草场,算不上是十分辽阔,但在崇山峻岭的峡江地区,犹如沙漠中的绿洲一样光彩夺目。

                  瞫氏在虎安山站稳脚根之后,更多的白虎巴人顺乌江而下抢占了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地枳,沿长江一带上下发展,融合成一个大巴族,建都枳(今涪陵)。

                  再后来,白虎巴人势力到达江州(今重庆),建立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巴国,以江洲为都城,以平都(今重庆丰都)、亵江(今重庆合川)以及旧都枳等地为别都或重镇。

                          这时的巴国主,拥有了盐阳(湖北清江流域)、伏牛山(今重庆彭水县郁江流域)、宝源山(今重庆巫溪大宁河一带)三大盐泉,已然成了一个地区性军事霸王。他不服楚国称为王、蜀国称为帝,欲自称为王。

                  在明智的大臣竭力劝阻下,巴国主退而求其次,自称为公(巴国在西周分封时仅为子爵,称巴子国,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很尴尬),同时学西周王室和其他国家,大封宗族、功臣、部族首领——后来,“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华阳国志61  巴志》),此是后话。

                  巴国主封当时的虎安山主人瞫武子为虎安伯、中将军,世代袭爵,其妻封为夫人。

                  这次巴国进行的分封,有一个附加作用:从此以后,各部落的首领不敢再采用乱七八糟的称号,皆称  “邑君”、“邑长”,巴主则被继续称为雄长、大君长,或公。

                  春秋战国时期,乌江流域下游的巴国境内,还有两个实力不下于虎安山瞫氏的大部族.。

                  从瞫氏的地盘溯乌江而上,有一个巴国的侯爵部族巴氏,也属于白虎巴人,主要活动在乌江的支流郁水、黔水流域(今彭水、黔江一带)。

                  沿乌江再向上,是巴国的子爵部族酉水共氏,属于百濮,在酉水流域(今酉阳一带)。先前,共氏在乌江的龚滩一带,后被白虎巴人赶离乌江岸边,但乌江流域仍然是共氏及其子部族的主要活动地区(大约包括今龚滩、沿河一带)。

                  瞫、巴、共三个大部族及其多个子部族、孙部族,后来统称为“乌江巴人”。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虎安山大部族各子部族的要人纷纷如期抵达草原,他们将要在香石台举行一场浓重而又血腥的祭祀活动。

                  香石台是虎安山大部族最重要的祭祀平台,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有一个重要渊源,来自“香炉石”。

                  香炉石位于湖北省长阳县鱼峡镇东南不远的清江北岸,那里是一处狭长地带,是白虎巴人最重要的活动地区之一,重要发祥地,其东南和西北两面紧靠陡峭山岩,东面矗立一座几乎呈垂直状的山石,形似香炉而被称为“香炉石”。当地有非常著名的香炉石遗址,该遗址的发现解开了很多重要的巴人之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