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文化教育改革(1 / 2)

加入书签

这一年的林国在大力推进文化教育。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3.3万座小学,其中三分之二建立在农村。

  农村普遍实行开门办学,广设乡村中学和职业中学,大力开展农村扫盲。

  各地农村在完善正规化学校教育体制的同时,积极建立不同于城市学制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农民教育形式。

  林国早在1635年开始,就积极在农村开办夜校,近90%的成年人进入夜校学习。

  学习内容也是注重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之需要,包括土壤学、植物学、农业化学、农业灵学,农业机器等,以便运用科学种田。

  其次,大力推广白话文,使文学作品更贴近群众,以便克服语言芥末,促进人际交往,对林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再然后就是培养林国国民良好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道德修养。

  通过大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农民大众成为新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戏剧歌舞等形式开始流行在农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团,他们在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起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这一年是对林国国民的思想文化进行改革。

  它为未来更进一步的改革培养了肥沃优质的土壤。

  而在民间也发起了一项实用主义运动。

  原因是林国各种新发明,总是造型夸张,大大降低了实用性。

  比如灵能车,灵能船,总是在上面雕刻大量意义不明的动物,造型也奇葩,前面不是虎头就是龙头,杂乱不一。

  他们仿佛要将每个空间都利用上,装上大量的装饰品,使得车和船动力都严重不足。

  在他们观念里这些东西用来显摆的意义大于实用。

  甚至有人开历史的倒车,设计出四足灵能马,拉着马车前进,速度极慢,且容易失控。

  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种设计既熟悉观感又好,反而得到了很多人的口碑。

  一时间各种千奇百怪,极尽奢华的灵能马争相出现,成为了当时的潮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