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战略科学家,为华夏铸骨,铸剑,铸未来(1 / 2)

加入书签

天幕中视频继续播放

  “钱老在上船前,还收到了一封神秘的电报,”

  “电报的内容非常的简单:望小心保重,沿途勿登岸,将托人在边境车站接你。”

  “根据钱老后来回忆,正是这份神秘的电报,挽救了全家的生命。”

  “一路上轮船停靠的时候,无论多么难受钱老都坚持没有上岸。”

  “直到五十年后,钱老才得知,这份电报是华夏在通过特殊渠道得知有人想对钱老不利后,”

  “以钱老父亲的名义发出的。”

  “钱老的艰难回国路,让多少人看明白了所谓的美丽坚宣称的科学无国界就是一个笑话。”

  大秦位面

  始皇帝看着天幕笑道:

  “好一个科学无国界,”

  “好一个冠冕堂皇的大帽子。”

  “若是真的科学无国界,怎么会扣着华夏人不放长达五年之久?”

  “莫非还有人相信不成?”

  “当强者需要的时候,便是科学无国界,当他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弱者又能奈何?”

  “若真的是科学无国界,后世又怎会会有强弱之分,怎么会有五常?”

  “朕可是记得有原子弹才能成为五常,而五常都签订了那《核不扩散条约》。”

  “若真的科学无国界,不应该诸国都有原子弹吗?”

  三国位面

  诸葛亮羽扇轻摇开口说道:“科学无国界?可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有啊。”

  张飞不解道:“敢问军师,这话是何意啊?”

  “若是三将军有后世华夏的东风导弹,可愿意与孙、曹两家共享?”

  张飞眉头挑起说道:“若是真有那东风导弹,一定比丞相在赤壁借来的东风还要好使。”

  “给他们炸平了倒是可以,共享是绝无可能。”

  天幕中视频继续播放:

  “刚回到祖国的钱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当被问及华夏人到底能不能搞导弹的时候。”

  “憋了一肚子气的钱学森很干脆的说道:外国人能搞的,华夏人难道不能搞?华夏人比他们矮一截?”

  “于是肩扛重担钱老连夜写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

  “领导们在看完意见书后非常的满意,表示会全力配合钱老的要求。”

  “钱老说要人,就立马调集了全国的专业知识骨干力量。”

  “钱老说要大一点的地方,就立马在内蒙专门开辟出了一个场地。”

  “即便当时的华夏仍然是一穷二白,依然尽全力满足钱老的一切要求。”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钱老在为华夏铸造一把锋利的宝剑,只有这把宝剑在手,国家才会有尊严,人民才会有和平。”

  “最初的研制还比较顺利,因为有毛熊的专家支援。”

  “虽然支援的都是过时的产品,但是鉴于当时华夏落后的工业水平,没有风洞、没有试车台”

  “就连导弹的最基本参数都没有。”

  “借鉴仿造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可当支援的专家撤离后,研究陷入了停滞。”

  “虽然我已经摸清楚了导弹的基本原理,可是国内没有一家能够造出符合要求的零部件。”

  “就在此刻,钱老早年的研究成果《工程控制论》派上了用场,”

  “钱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研发体系。”

  “不追求单项技术的先进性,只求整体设计的合理性。”

  “充分提升改造现有的工业技术,继续研制。”

  “终于在1960年华夏第一枚东风导弹发射成功。”

  “此时距离钱老归国正好五年时间。”

  大唐位面

  贞观年间

  太宗皇帝抚掌而笑:“先生真乃神人也,”

  朝堂之下尉迟恭开口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