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升温与降温,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较量(2 / 2)

加入书签

  “遑论陛下天纵之资,这气候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大明位面

  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着《华夏五千年气候图》中到了大明气温就一直在平均气温之下,到了明清交界处更是突然凹了下去一大块。

  老朱嘀咕道:“难道这个什么气温论是真的?”

  “这大明的末年真的有什么不一样?”

  天幕中视频继续播放

  “回顾明代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明朝的冰雹含在的数量极多。”

  “对于北方而言,积雪深可埋人的场景并不少见,可是在明末,温暖的南方也飘起了鹅毛大雪。”

  “根据记载,潮州在当时已经下了好几年的雪。在1506年积雪甚至达到了一米深。”

  “我们所熟知的秦岭-淮河一线是华夏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一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的分界线。”

  “通常在分界线以南的地区,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不会低于零度。冬季不会结冰。”

  “然而根据文献记载在明末,长江曾经有过一个月的结冰期,就连洞庭湖的冰都又三十厘米厚。”

  “南方地区尚且如此,更何况本就寒冷的北方。”

  “许多百姓不是因为寒灾间接死亡,而是被直接冻死。”

  “崇祯皇帝登基以后,华北地区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干旱,”

  “干旱时间持续之长,降水之稀少,使得黄河都出现了长时间的断流。”

  “旱灾持续的同时,多半会伴随着蝗灾。”

  “干旱的土地正是蝗虫繁殖的温床,一时间蝗虫过境席卷天地。”

  “在种种天灾的打击之下,百姓动荡不安,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八年的短短时间内就发生了十三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一部分没有参加起义的百姓逃到了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

  "他们在草原上开垦土地,啃食老鼠。造成了大规模的瘟疫感染。”

  “而感染了瘟疫的人四处逃散求生,造成了瘟疫的彻底爆发,”

  “在崇祯皇帝南辕北辙的努力之下,大明加速滑向灭亡的深渊。”

  大明位面

  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着天幕中一连串的问题,饶是自己当年是一个碗起家的,也深感问题的棘手。

  如此多的状况,交给一个新登基的皇帝的确有点过于苦难了。

  虽然老朱也明白,大明的问题肯定不止这些,可单单一个温度下降两度不到就能给大明造成如此多的问题,成为压死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气候变化恐怖如斯,这后世的研究亦是恐怖如斯!

  大秦位面

  此刻始皇帝看着天幕开口说道:

  “既然说温度下降才是动乱之缘由,那么我大秦时期明明是高温,也二世而亡?”

  难道我大秦之亡另有原因?

  ——河南曾经有大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崇祯志大才疏,忙多越多,大明嘎的越快。

  ——400毫米等降水线已经北移,现在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已经上升,大唐盛世将再度来临。

  ——不是说下一个阶段是新的小冰川期吗?

  ——看传世的画作,唐代的女装比宋代的更加清凉,原来不仅仅是观念不同,唐朝更热也是原因。

  不久后天幕中的新视频吸引了始皇帝的目光《大秦的灭亡是因为暴政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