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试验,至少领先两代(1 / 2)

加入书签

不过要王义杰家的砖瓦厂供货是王董事长亲自点的名,而且单纯材料品质这方面来说,他们还大赚了一笔。

  那些发出别样声音的人,无非就是想给自己的小团体谋些利益,再展现一番他们的商业头脑,自己为神话集团多么的鞠躬尽瘁、劳心劳力。

  可真正的高层,如江经武、顾夕颜明白,除非有一天王义杰家的砖瓦厂生产效率严重降低,再也供应不上,他们才有可能引进其他的厂子,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也要优先使用王义杰家的建材。

  这就跟建房子一样,虽然我批给了你70年的产权,但实际上这房子最多也就使用个50年,而超过20年,各种生活配套设施就已经烂的不行。

  不进行改造或者干脆重新建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使用的建筑材料标准上没必要真的达到70年。不过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还需要储备一部分高级材料,还要各种请客吃饭,需要加入一定的利益团体,亦或者学会擦边的成本节约。

  (同样在这里重申个人观点:诸如这种披着人皮的吸血鬼,有一个算一个,都该被拉去枪毙、砍脑壳。)

  说回正题。

  在那20多座集装箱运来之后,狄院士带着主力团队深入研究了一番,确定模组是不能拆的,拆了很有可能就组不起来,甚至造成意外坏损,所以他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手段进行探查。

  他们不能赌那位王董事长会不会再送来新的配件,他们实在赌不起。

  同时,他们也发现了这标号为17的集装箱中的大件,竟然是专门为王义杰家的砖瓦厂准备的。

  不,更准确的说,这个大件的全名叫做硅晶棒生产机,通过填入王义杰家生产的纯度最高的花璃砖,辅之硼、磷等元素,经过极其内部复杂处理,以他们到现在只研究了个皮毛的运作方式,最终可以生产出直径最高为500MM的硅晶棒。

  据可靠消息称现在外国实验室,也不过制作出了直径12英寸,也就是30厘米的硅晶棒。根据摩尔定律,这硅晶棒的晋升次序应该是86-8-12英寸,而这个500MM,至少领先了国外两个等级!

  制成的硅晶棒,再运到北边儿已经组装完毕的手机生产线的晶圆生产机其中完成切割、制备成小于一毫米的晶圆,再接着就会进入芯片的一系列生产仪器,这也是整个生产线中占地面积最大、涉及工艺最复杂的部分。

  那些工业模组方方正正的连接在一起,他们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外面一片白色,到时通电后会出现蓝色的不规则光带,更添了几分科幻意味。

  要不是说明书上的逻辑推理显示,用到了高级光源,符合EUV、DUV路径,他们真以为这是另外的他们完全不知道的生产方式。

  而且这一大堆的生产设备都是那位身份神秘的王董事长运来的,他们绝对会认为这是有人在跟他们开玩笑。

  所以就算再怎么无法理解,甚至有违他们已经形成的认知和生产程序,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人家竟然能拿出成品来,那就证明人家的思路是对的。

  科学本身就是“错误”。

  它旨在于对于未知的探索、发现、研究、总结规律。已经发现并实现的某一条路径并不意味着,实现目标就只有这一条路径。

  经过将近一天的时间的配置,这第17号工业模组总算是和1号半自动车间完美的连接在了一起,这个原本1号的半自动车间里面改造的部分不多。

  但却比之前设置的更加复杂,可以将生产并筛选之后的最高纯度标准模板的多晶硅……也就是花璃砖,运送到这17号工业模组的进口处。

  狄院士也顾不得时间已晚,当天安装好之后,也顾不得吃饭,便进行了第1次试验。

  “1号、2号线缆连接完毕。”

  “出料口检测完毕。”

  “三组高品质花璃砖配置完毕。”

  “电力调度完成,实验,准备开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