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激烈的争执(2 / 2)

加入书签

  此时的广交会虽然已经举办了十几届,但与后来的规模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并不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和不同肤色的买家齐聚一堂,丰富的语言交流让展会变得热闹非凡。

  在毕总的身后,李卫东在场内四处巡视,主要是为了观察展会的情况,从而帮助毕总在下一次根据客户需求决定参展的产品。在当时,中国急需外汇,全国上下都在想办法怎样获取外汇。如果没有外汇,就无法购买到外国的商品,只能使用有限的资源来进行交换,这明显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然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卫东在展会上察觉到了一些不太正常的迹象。他意识到这并非小事一桩,如果不尽早解决,很快就会演变成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四周没有旁人的时候,他悄悄地拉了拉毕总的衣角。

  当毕总转回身来,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他时,李卫东靠近毕总的耳边,低声说道:“毕主任,我有一件事需要向您汇报。”  看到李卫东如此严肃的表情,毕总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毕总不解地问道。李卫东则指向那些正在与外国商人交谈的销售员,解释说:“那些外国人并不单纯,他们看似随意地提问,实际上都在打探技术细节。但我们的销售员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尽力解答他们的问题。”

  毕总疑惑地问道:“有什么问题吗?”  李卫东苦笑着回答:“主任,这些外国人对我们的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他们掌握了我们的技术,回到自己的国家申请专利,我们就无法再出口相关的产品了。即使我们想要出售,也只能以高昂的价格出售。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会利用我们的技术开发出更为先进的产品,到那时我们就落后了,想要迎头赶上,所需的时间将会是无法估量的。”

  李卫东并非在夸大其词。之前就曾有外国公司到中国内地搜集技术,然后在国外注册专利,结果导致许多本应属于我们的技术变成了要付费使用的局面。

  听了李卫东的分析,毕总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作为一位高层领导,他经常会阅读一些外国的期刊,对国际专利法有所了解。我国之所以在专利方面没有明确的法规,是因为我们落后于先进国家太多,不得不采取特别措施来缩短差距。

  如果我们等到专门的法律出台后再去生产诸如电视剧或者录音机之类的产品,可能就需要支付大量的费用。“不行,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走吧,我们去找这里负责此事的人谈一谈。”  以毕总的地位而言,与广交会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涉并非难事。

  在毕总向管理人员解释了这一情况后,管理人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虽然赚钱赚取外汇十分重要,但如果核心技术被人窃取,那么未来我们还怎么做生意呢?一旦别人掌握了技术,就可能自己去生产了。于是,他们利用午餐时间紧急召开了一个会议,对参展商的销售人员下达了严格的保密指令:只准提供必要的参数信息,严禁泄露任何制造技术。

  一些销售人员对这一规定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那些发达国家的洋鬼子对我们的技术不会感兴趣。甚至还有人对此表示质疑。然而,那些质疑者很快就被单位带回到宾馆,并接受了批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这类言论发生在过去,可能会受到更为严厉的处罚。

  李卫东因发掘问题而受到赞赏,老毕、老陈和老刁也感到脸上有光。京城的商人邀请李卫东回京参观他们的部门,表明对他们的认可。如果接受邀请,李卫东很可能立刻获得编制,待遇也会非常优厚。但是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的领导就在旁边,人事调动需要原单位批准,如果领导不同意,会有麻烦。

  李卫东的提醒有效遏制了泄密事件的再次发生,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外国人感到困惑。原本他们认为能轻易获取关键技术,但现在看来,华夏人在短时间内变得更聪明了。

  面对这种局面,这些洋鬼子绞尽脑汁也找不出原因,只能专心做生意。李卫东在陪同老毕的过程中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这个时代的人对自己的产品缺乏信心。许多销售人员在谈判时,过于担心产品无法售出,宁愿承担一些损失也要推销出去。但实际上,洋鬼子对于这些产品非常感兴趣,只是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而故意压低价格。

  尽管李卫东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告诉了老毕,但他们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在交易大会上,很多时候都是中国人之间的竞争。有些工厂为了完成业绩,愿意做出一些让步。你不能说他们不懂,实际上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能够赚取外汇就是最大的成功。

  长期以来,由于解放前的战乱,民族自信心尚未完全恢复,直到李卫东生活的那个时代才逐渐增强。可以说,9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许多人仍然认为外国的东西更好。看着广交会的热闹场面,李卫东也有些心动。他知道有些简单易制的产品正是外国人所需要的,但是因为私人交易被禁止,工厂生产受上级调度,没有许可,没有人敢私下代工。因此,他只能暂时忍耐,等待时机成熟再制定计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