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温景安与舒清泉的大婚之夜(1 / 2)

加入书签

大婚之夜,清泉宫灯火通明,喜气洋洋。温景安身着华丽的喜服,踏入宫殿,眼中满是期待。舒清泉端坐于榻上,红盖头下的面容若隐若现,透出一股娇羞之美。

  温景安缓缓走近,小心翼翼地揭开舒清泉的红盖头。盖头掀起的瞬间,他的目光被舒清泉的美丽容颜所吸引。她的肌肤如雪,眉目如画,朱唇轻启,微微一笑,美得让人窒息。

  两人的目光交汇,眼中充满了爱意和温柔。他们彼此凝视着,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随后,温景安轻轻地牵起舒清泉的手,引领她走向床边。他们坐在床边,相互倾诉着心中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烛火闪烁,轻轻摇曳着,温暖的光芒照亮了他们的面庞,同时也照亮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幸福。在这个美妙无比的夜晚里,他们彼此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揭开全新的人生篇章。

  温景安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不解,他温柔地开口问道:“陛下,您贵为女帝,为何在我们大喜之日,仍然遵循男性皇帝和皇后的婚俗习惯,盖上这鲜艳的红盖头呢?”

  舒清泉的美眸中掠过一抹深深的情意,她细声说道:“此举既是出于对传统的敬重,更是为了凸显出我们这段婚姻的平等地位。尽管我身为女帝,但在这个庄严神圣的时刻,我期望我们两人皆能感受到这份传统所带来的庄重氛围以及美好寓意。”

  言罢,她用力握紧温景安的手掌,接着说道:“今夜,我已不再是那高不可攀的女帝,仅仅只是你的妻子,舒清泉而已。至于你,亦非平凡普通的百姓,而是我的亲密爱人,温景安。此刻属于我们二人,与权势地位毫无关系,唯有心灵的相互融合才最为重要。”

  温景安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深地看着舒清泉,点了点头。他知道,不管外界如何喧嚣,他们的心灵始终紧紧相连。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夜晚,他们抛开了一切世俗的束缚,只专注于彼此的情感和承诺。

  温景安微微躬身,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轻声问道:“陛下,若是我们将来有了孩子,继承皇位,那孩子该姓什么呢?”他的目光落在舒清泉身上,眼中透着真挚,仿佛这个问题已经在他心中萦绕许久。

  舒清泉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自然是随你姓温。”她的声音坚定而温暖,如同春日的微风拂过人心。“孩子无论是男是女,都将继承你的血脉和姓氏。这是我们爱情的结晶,也是我们共同的宝贝。”

  温景安听后,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他紧紧握住舒清泉的手,感慨地说:“谢谢你,陛下。你的开明和包容让我感到无比幸福。我深知这对于皇室来说并非易事,但你却如此坚定地支持我,我真的非常感激。”

  舒清泉轻轻靠在温景安的肩上,温柔地说:“我们是夫妻,更是伙伴。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共同面对一切,为我们的国家和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携手共度,相互扶持。”

  然而,温景安的眉头微微皱起,他担忧地对舒清泉说道:“陛下,这天下毕竟是舒家的天下,要是朝臣知道陛下身为皇帝让孩子随外姓,怕是会群起反对。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对皇室血脉的亵渎,甚至可能引发朝堂的动荡。”他深知宫廷之中的复杂局势和权力斗争,对于孩子的姓氏问题,他不得不考虑周全。

  舒清泉沉默片刻,眼神坚定地看着温景安,说道:“我明白你的担心,但我也相信我们的爱情和决心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孩子的姓氏并不代表他的身份和价值,最重要的是我们给予他的爱和教育。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用心去经营这个家庭,相信朝臣们最终也会理解我们的选择。而且,这也是我作为皇帝的一种改革,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一些陈旧的观念,为国家带来新的气象。”

  温景安感受到舒清泉的坚定和勇气,他点了点头,表示支持。两人相视一笑,彼此的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爱意。他们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真爱无惧世俗的眼光,他们将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夜幕深沉如墨,新房内烛火摇曳闪烁,微弱的光芒映照出两人紧紧相依的身影。未来的道路或许充满无数艰难险阻与重重考验,但他们内心深处坚信,只要彼此紧握双手、并肩前行,必定能够共同战胜一切困难。

  温景安微微皱眉,语气严肃地说道:“陛下,您对我情深似海,但您终究身为女子。按照常理而言,您原本并不适宜登上皇位。您作为大夏开国以来唯一的女性帝王,这让我深感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平等。那么,陛下,您是否愿意将皇位让予我呢?”

  舒清泉静静地凝视着温景安,她的目光坚定而真挚,毫不退缩地回应道:“我可以将皇位让给你。”她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决心和信念。“然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我身为女子,而是出于我对你的信任。我深信你具备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这个国家,引领百姓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舒清泉的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信任和期待,她继续说道,“只有将皇位交托于你,我才放心。因为我知道,你会以公正、仁慈之心对待每一个子民,会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说完这些话后,舒清泉轻轻握住温景安的手,传递给他温暖的力量。她深知,权力的交接并非易事,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她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