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门五层修行法(2 / 2)

加入书签

        少年停顿一下,看了下面的众弟子,宋墨中正在记录,秋阳瞪大眼睛,出云心有忐忑,石敢当和冯七则是若有所思,少年继续传道:  

        

      “儒门修行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精思法要,大家都知道,儒门修行的是浩然正气,浩然正气从何而出,便是一百零八处窍穴,这一百零八处窍穴要依浩然之势修正,如果经过第一层,那么第二层的浩然正气便由内而发,浑然天成,如果不是从正心正骨开始修行,那么在第二层就要多以些功夫,你们境界高的,可遵照,“艮背法”。所谓艮背法,本质是正上中下根器以入道之用,其用功主要在六证“知止、、定、静、安、虑、得”通过此六部完成精思的过程,使心火入肾,从其根源将一百零八处窍穴调正。何为精思,便是熟知儒家精要而思之,浩然正气便是有源之水,浩浩汤汤,没有枯竭。”

        

        看到出云的欣喜,少年又继续道:

        

      “儒门的第三层心法是存养本心之法,其实只要能够静心对灵力和元气颐养,培根固元,其实,师祖的传弟子的“端而虚,勉而一”心法就是这个,其实黄帝“抱虚守一”也就是这个。通天地之人曰儒。这样就明白儒家格物的真实意思了,儒是要和上天沟通的,沟通的方式为“存诚”,因此,从第三层开始便算是真正踏上修仙路,对应的是金丹境,金丹以下皆凡人,便是这个道理,这第三层就是以后修行大道根本,沟通天地便是从第三层开始,人力有竭,天道无尽,遵循天道到天道为我用,便不再是凡人。”  

        

        少年还是再次停顿,等待宋墨中的记录和领悟。  

        “儒学第四层,就是格物,儒家的“中正之道”。说简单点就是以物观物,因物付物,不为情动不为物累。以物观物和以我观物,佛家是以心观物、以我观物,而以物观物则是双向的,就是以物观物,那里还有我,还有功名富贵,七情六欲,以物观物,这才符合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易》曰:“吉凶悔吝,生于动者也。”有动则必有善恶、是非、祸福、得失,无动则凡百俱泯,心自然也就动了。佛家是以主观的心灵为万物的尺度,儒家则不然,格物之物,不是具体的事物。是指主体无言而物化后的精神景界,就是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精神。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这是观天地万物,顺便说一句,这就是格物。格物的方法就是《易》中的贞观法,伏羲作太极的时候就是通过观天地而悟道的,格物法也不出此传统——天人感应。总的来讲“格物”就是圣人之道,也就是学天地之道。具体的修行方式应该从六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六部来完,成其神圣化功之道,格物就应该是体万物而不移。  ”

        

        这时,秋阳和出云已尽是迷茫之色,少年点头安慰,那意思你们别着急,这可是元婴境的修士才能感悟到的。此刻冯七面露欣喜,从开始修行便是一个人在前行,偶尔石仙会指点一下,但人妖修行法门有差异,现在终于有师父教导了,仅是短短的几句,便胜似苦修百年。石仙石敢当脸色越发凝重,师尊的一席话,抵他千年修行。现在宋墨中开始专心记录了,偶有心得,反而最为平和。  

        

          

      “儒门修行的第五层为炼神至诚之法,也可以说是直透本源的方法,可以打通内外以事为修,功效以近于神奇这是君子之道: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近乎有,又近乎无,这就是太极。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或天而圣,或人而圣,及其至也则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示人以守体以致用,明体以达用之道,单提一诚字,以为天人物我一体之不二法门。”  

        

        少年长舒一口气:“儒门弟子能过此五层,便可举霞飞升,天人合一,近乎仙,达乎圣,证大道!”心道,这可真叫累啊,尽可能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儒学修行纲要给弟子讲述一遍。

        

        看着如痴如醉的众弟子,少年也不多言,此刻正是他们感悟的最佳契机,少年坐在台上,不用刻意,洞察境的包罗万象便能看清每个弟子的根骨、窍穴、静脉。少年也不刻意,一瞬间生成十八个念头,掐诀十八次,调动天地,顺势而为,一一为他们正每一块骨骼,调每一处窍穴,平正每一条静脉,点点滴滴的修正,在一呼一息间,少年已在每块骨头上敲打了千万遍,却没有打扰到他们的感悟。

        

        而众弟子的感悟又与少年的正骨相配合,五名弟子还以为使自己的正心正骨的感悟,就像一个千百匹的马群,被三两个牧人驱赶一样。

        

        又是鸡鸣,少年已是灵力耗尽,疲乏不堪,众弟子这才从修行中醒来。

        

        这是少年出道以来最疲乏的一天,总算将五名弟子的正骨完成,本想服用一颗小还丹,又一想,还是算了吧,以前孑然一身行走天下,如今有了五个弟子,没准以后谁会用上,还是自我恢复吧,家口大大了,累啊!

        

        众弟子不管是谁,醒来时都觉得根骨有异,精神奕奕,修行虽没有多少精进,但是都向儒门修行大道靠近了,越是修为高,就越难改学其它门派,那是静脉根骨已经形成的原因,就像一颗大树,树干形状已成,绝难再变,除非废除现有修为,不破不立。现在奇迹发生了,他们的根骨静脉已经有了儒门修士样子了。众弟子各自疑惑地自观,再看看尽是疲态的少年,全都恍然觉醒。

        

        是师尊耗尽气力为他们正骨,从午时直至次日清晨。

        

        出云哭道:“师尊,您受累了,弟子不才,敢劳师尊辛苦,弟子为您牵马坠镫,服侍左右,永不反悔!”

        

        “是啊,师尊,弟子也永不反悔!”其余弟子齐声道。

        

        “没啥,秋阳耗费气力最小,就是你石敢当,石头般的身体,一半的气力用在你身上了。”

        

        “就是,大师兄你要好好孝敬师尊!”出云道。

        

        “出云,休得胡言,你若有大师兄的修为,我全为你耗费也是愿意的,好了,我在这里休息会,出云、冯七你们去将车马赶来,我们应该上路了。”少年吩咐道。

        

        “夫子闻韶处,小夫子传五层儒门功法,为众弟子正骨!”宋墨中再次记录道。  

        

        哎,不知这梁都之行,会怎样啊,还好,有了这么些弟子,自己还真没什么可怕的,少年渐渐有了一个师尊的觉悟。!-115-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