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唐朝猴子会念经(1 / 2)

加入书签

故事发生在肃宗乾元年间,在江南的会稽郡,有个姓杨的老头,是当地有名的富家翁。

  某天,杨老头突然生病了,等家里人围拢来之后。躺在床上的杨老头的样子,看着即将掉气,可那一口气却怎么又掉不下去,一直在那里哼哼啊啊的。

  不光是杨老头自己难受,连看着的杨家人心里也很难受。而且,杨老头的这个活死人的样子,一直持续了几个月,把杨家人折腾的够呛。

  杨老头的子女中,有个儿子叫杨宗素,素来信奉佛法,走路都生怕踩死蚂蚁。

  虽说杨老头病情对杨宗素不怎么样,经常性打骂。但杨宗素却始终抱着小棍受之大棍则逃的原则服侍杨老头,是会稽郡有名的孝子。

  杨老头生病之后,杨宗素也是忙上忙下。会稽郡的郎中,在杨宗素的央求下,都来杨家给杨老头看过病,熬过的药渣不知道倒出多少,可杨老头还是那副样子,依旧是一口气落不下去。

  俗话说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后来,有个姓陈的道医被杨宗素请到了家里给杨老头诊治,陈道医看了看杨老头的样子,又和杨家人问了许多老头生病前前后后的事情,在杨家坐了许久之后,连连摇头,始终不肯为杨老头开药。

  陈道医的这番动作让杨宗素直觉蹊跷。于是,在送陈道医离开的时候,杨宗素便缠住了陈道医,想陈道医能给自己说道说道。

  眼见杨宗素确实是诚心诚意恳求自己。于是,陈道医就告诉杨宗素,杨老头的病,问题是出在他的心上。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杨老头这些年心思一直扑在财货上,心已被财货的利益所蒙蔽。现在,杨老头这种活死人的样子,是因为他的心早已死了,而身体还未死。

  想要治好杨老头的病,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弄一个活人的心来,让杨老头吃下去,以心补心。

  如果弄不来的话,杨老头,只能慢慢往后拖,一直拖到他掉气为止。

  可是,天下活着的人,谁又能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给杨老头治病了。如果真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送给杨老头治病,那就不是他能知道的了。

  听了陈道医的话后,杨宗素也是黯然。要用活人的心来挽救自己的父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父亲的病,只能尽人事而知天命了。

  回去的路上,杨宗素忽然想起了自己前些日子在寺里听师傅们讲过的故事。说是贞观八年,天水人袁志通在死去两天之后又活了过来。

  据师傅们说,到了地府,阎王问袁志通在生时做了哪些善业,袁志通回答说他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善业,但是自己常念《金刚经》。阎王一听大喜,给袁志通连续点了好几个赞,然后让鬼卒送他返阳。

  还有就是潞州铜鍉县的杜思讷,在患了重病之后,也是凭念《金刚经》带来的神力,不光是病好了,而且每当到了念经的日子,路过的人还能看见杜思讷身后散发的神光。

  再说,自己打小就信奉佛法。既然找不到活人的心来拯救父亲,自己是不是在家里修一佛龛,念念经文为父亲祈福呢,说不定能让父亲恢复过来,哪怕是减轻下父亲的病痛也好。

  定了主意之后,回到家里,杨宗素把自己的想法和家里人一说,家里人也是举双手赞成。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万一杨宗素的想法有用呢,反正杨宗素又信佛,也全作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于是,杨宗素就到会稽郡最为出名的佛寺,向住持禀明了自己的想法。住持一听是会稽郡的富户杨家想在自己家里建一座佛堂,哪有不同意的。

  赶紧派出一名高僧随着杨宗素到了杨家,确定下佛堂的位置,又向杨宗素推荐了会稽郡里有名的雕刻塑像匠人,在杨家的佛堂塑铸佛像。

  寺里派出的高僧,在杨家佛堂的位置确定之后,就开始盘坐在佛堂为杨老头诵经。佛像铸成后,佛寺还来了几位佛爷,专程为杨家佛堂的佛像开光。

  见佛寺这么尽心尽力,杨宗素也是激动不已。

  杨家佛堂佛像开光的第二天,杨宗素就让家里准备了许多吃食,让家里的仆役们挑到佛寺,并许下承诺,说自己家三个月内,每天都会准备一些吃食送到会稽郡各处的佛寺,请师傅们为杨老头祈福。

  于是,在杨家的佛堂,每天都有一位从佛寺来的僧人,为杨老头诵经祈福。

  而杨宗素自己,在走遍会稽郡内所有的佛寺之后,各处佛寺的住持都认识了杨家的这位信徒,杨宗素孝子的名声,在会稽郡也愈发响亮。

  某天,杨宗素独自带着吃食去某处稍微偏远点的佛寺进献。进山的时候,走错了路,转过了几道小径之后,冷不丁在某座山下看到了一处石龛。

  在这石龛的下面,有一个相貌类似胡人的僧人盘坐着在石头上闭目念经。这个僧人又老又瘦,身上褐色的袈裟都起毛了。

  杨宗素打量了一下周围的山势,心想,莫非这就是师傅们说过的苦行僧。

  于是,杨宗素慢慢走到这个老和尚面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和尚行了一礼。

  大师,弟子有请了。您一个人住在这人迹罕至的的山里修行,身边也没有仆役照顾,就不怕被山中的野兽袭击吗?

  不过,想来您一定是得到了释家的真义。能够教导一下弟子嘛?

  听到杨宗素的问话,那个老和尚缓缓睁开了眼,给杨宗素回了一礼。

  贫僧俗姓袁,祖上住在巴山。从祖上开始,家族开支散叶子弟繁多。有的散住在弋阳各地,能够接续祖业。有的擅长长啸吟笑隐居方外山林,俗世里的那些诗人很是追捧他们,还写了很多诗称赞他们,让他们声闻天下。

  还有一支姓孙,也是家族里的人。这一支族人喜欢游历俗世,要么在权贵豪门的庭院之中谈笑风生,要么在市集平民会集摆弄戏谑。他们但凡现身俗世,都会给人们带来利益好处。

  至于我,崇尚佛法,对他们那一套把戏看不起。情愿远离尘世,独自在山中修行。饿了就采些树上掉落下来的果实,渴了就喝点溪谷里的潺潺清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