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猛虎出笼(1 / 2)

加入书签

张南与殷通互相搀扶着,摇摇晃晃地离开公孙瓒大帐……

  当二人完全进入己方营地后,互相搀扶的二人,不再摇摇晃晃,张南沉声道:“文顺你那边怎么样了?”

  “放心,全是我的亲信,保证万无一失!”殷通语气凛然,信誓旦旦。

  “好,四更动手!”

  张南心中大定,与殷通分开,进入自己军帐。

  两人的营地互相挨着,殷通回帐也非常方便。

  ……………..

  夜色已深。

  中牟城内,吕布全身披挂,威风凛凛,手提黑曜的方天画戟,在西门内来回踱步。

  可见,吕布有兴奋,也有焦躁。

  “吕司州,还未到四更!”

  吕布走来走去,司马懿看得都晕了,提醒吕布不要急。

  “这么慢?”

  吕布驻步,抬眼向后望去,整个西门后,乃至大街上,全是黑压压的一片,超过一万五千兵马。

  而另外三门,吕布只留了少量的兵力,一旦得手,城中最后的并州军,也会全部撤出。

  焦急的等待,总是漫长的……

  特别是吕布这种急性子,又开始踱步了。

  司马懿无奈,只能把头转向另外一边。

  城头上,与平日里无异,巡逻的、驻守的,都是按部就班。

  不过,宋宪一直站在城头上的暗处,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城外联军大营,他在等火起大营。

  宋宪不禁抬头仰望,乌云遮住了星辰皎月,黑的有些可怕。

  时间一分分流逝……

  忽然间,宋宪的眼球映起火星,渐渐的变成火光,但他还需要等等,万一是敌人的诱兵之计呢?

  所以,他必须等,等到城外大营成燎原之势,因为诱敌,不可能把自己大营全烧了吧?

  很快,城外大营果真愈燃愈烈,火海浩荡….

  宋宪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拔腿狂奔下城,语气激动的大吼:“果真燃起来了,大火,是大火!”

  “当!”

  闻言,方天画戟戟尾猛然往地上一杵,惊起当的一声巨响。

  听到这声巨响,黑压压的并州军渐渐沸腾,两个月未启的城门,缓缓张开,护城河吊桥也轰然落下。

  “杀!”

  吕布一夹马腹,躁动的赤兔飞纵而起,它与它的主人一样,早已被困得狂躁了。

  吕布身后,是四千并州兵骑,他们策马奔腾,万蹄叩地,轰鸣紧随…..

  其实,公孙瓒也是自己作死,中牟城赵云以前的围城部署是分别在中牟城北、东、南三座城门外,筑有三道壁垒,就是遏制吕布无法从那三道城门突围,逼吕布突围只能走西门。

  并在西门以西十里的地方,利用横贯平原的圃田泽,阻击吕布突围之兵。

  但是,公孙瓒却不这么做,因为他与刘岱已经产生不可调节的矛盾,他担心刘备一个人在南门外,遭到刘岱袭击。

  所以,公孙瓒把大营直接挡在中牟城西门外,这样与南门的刘备较近,可为呼应。

  这布置看似不错,却忽略吕布麾下精锐并州兵骑的冲击力,也许公孙瓒认为他的白马义从,可以吊打兵骑吧!

  吕布领着四千兵骑转眼间,便杀到大火成燎原之势的公孙瓒大营外,一见营中呼喊声成片,无数兵卒仓惶逃出大营,乱作一团。

  可见,这真不是诱敌之计!

  吕布显得难以置信,这借刀杀人的幕后操纵者,到底是谁?

  不过,吕布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细想,手中方天画戟向前一扬,一马当先冲向无数兵卒出逃的营门,四千兵骑如潮水般灌入大营。

  此时的公孙瓒大营,因突然的大火乱作一团,现在又有滚滚铁骑杀入大营,变得更加混乱,到处都是犹如无头苍蝇的兵卒,四处乱窜,遭到兵骑的屠戮…..

  晕乎乎的严纲酒醒了大半,他急忙组织白马义从拦截在营中横冲直撞,大肆杀戮的兵骑。

  白马义从是精锐,严纲很快组织了起来,可吕布已经杀来了!

  看到近在咫尺的踏营铁骑,一脸无畏的严纲,打马迎去,口中暴喝:“苍天为证,白马为凭!”

  “义之所在,生死相随!”

  三千白马义从齐齐咆哮,紧跟严纲,策马向前…..

  前文说过,骑兵最强大的在于机动性和无匹的冲击力,两支骑兵对向厮杀,最重要的是冲击力,这就看谁加速到极致,速度越快的一方冲击力便更强。

  显然,刚刚催马迎战的白马义从,还没有将速度提上去,因为没有那个时间,也没那个提速距离。

  掌中一杆方天画戟所向披靡的吕布,已经看到了挺刀迎来的严纲,他虽然不认识严纲,但只要是个将领,总比杀个小兵有成就感。

  赤兔猛然再加速,如一道火影掠空。

  严纲惊骇,这速度?

  就在眨眼间,公孙瓒麾下头号大将,被吕布一戟挑杀。

  若不是赤兔太快,以严纲的勇武,应该可以与吕布战几回合。

  “哈哈哈!”

  挑杀严纲,吕布一甩戟刃尸体,砸落了奔来的义从,狞声大笑,手中方天画戟上翻下舞,无人可挡。

  精锐的白马义从,在吕布戟下,无比脆弱;携带无匹冲击力的兵骑,更是瞬间冲乱白马义从阵型,成为一边倒的屠戮。

  白马义从遭到灭顶之灾,吕布麾下万余步军,也在宋宪、魏续的统领下杀入大营,他们见人就杀,所过之地,血流成渠,残肢断臂铺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