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一切唯心造(2 / 2)
不杀生之人具有十种功德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健康顺意
五、寿命恒远多寿多福
六、恒常被护法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安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没有对恶道的怖畏
十、临命终时可生天上
如今,这样的宣传推广显然是多之又多了,大家都开始走在上觉醒之路。
?6月25日:圣安寺|一句早安吉祥,送给你《一片心香》【视频】
早安吉祥:每一日的清晨醒来,我虔诚地拜三尊佛,礼一炷香然后,听您一句问候“早安吉祥”
回头看,庭院已洒满温暖的阳光,感觉到幸福的人啊,总会不由自主得嘴角上扬,让你的心中,升起这感恩的“一片心香”。我们口中总会不停地轻语“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地“阿弥陀佛”,念念期盼地“阿弥陀佛”,祈愿众生,一切安康!
?6月26日:管住嘴,不乱吃乱喝,能保住健康;管住嘴,不乱说乱喊,能体现你的修养。在佛教《智度论》十四中,如此说:“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
分享更新的文章标题是:慎言,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与人发生口角,要以善为本,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尽量不去伤害别人,这便是佛家说的以善为本。
如果每个人的内心都能种下善良和慈悲的种子,那么我们的生命必将是清风萦绕,步步莲开。
喜欢看到别人长处,并懂得赞美的人,靠近也会让人感到温暖。好的言行是一缕阳光,照亮自己,也明媚他人。
有的时候,你的一句鼓励的语言,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你的一句善言,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与他人温暖,为自己积德,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人活着不一定非要有多大意义,但努力做一个好人,尽全力地融入到圈子中,不断的扩大你的格局和眼界。
不为琐事而烦忧,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好好说话,踏实做事,尽量做一个别人喜欢,自己快乐的人。
?6月27日:分享!文字明心图片静心,所以,如若生命免不了纠缠,那么我愿意,永远在这“美好的事物”中。
分享更新文章标题:星云法师|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纠缠
1)松云禅师出家学禅以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特地亲建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
每天除了参禅打坐,还帮人抄写佛经,借此赚些费用供养母亲。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叫酒肉和尚,松云禅师也不去解释。
但他的母亲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松云禅师吃素了。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黑暗与光明;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如果一味去在意这些好与坏,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别无他益。松云禅师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从不去跟人争辩什么。他明白,那些好与坏,虽然是加在自己身上的,但其实与自己无关。
2)另一位禅师的故事。禅师跟小徒弟出行,中途找不到路,便问一个路人。
路人不知为何正在苦恼,虽然给他们指了路,但态度十分不好,话语中带着厌嫌的口气。禅师听了路人的指引,道声谢,继续带着徒弟前行。
没走几步,徒弟忍不住了,问禅师:“师父,那个人如此蛮横无理,您为什么不生气?我们应该告诉他,做人要懂礼貌。”
禅师反问:“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情绪?”徒弟顿时释然。
别人对你诽谤,只能说明那人是野蛮、无礼的,是需要你去拯救的对象。你面对他们时,应该做的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做法,去跟他们争辩,而是做好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们。
?6月28日:苔于袁枚有佛性的观照,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和境界;苔与叶绍翁的相遇,便成了屐齿下的印记。所以,不要被你遇见的人左右,内外都应做好你自己【皈依四周年纪念日】
当时的自己,内心是越来越趋向平和的状态。真好。
?答案|你总问,为什么要学佛啊?!为什么呢?
学佛,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也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都市中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形的压力压迫着我们的精神与内心,而学佛,也是希望能够改变目前的生活现状。
学佛之后,你不再焦虑不安,即使是病痛加身也坦然面对,不再对生老病死不再执着,因为你懂了人生常态。
学佛之后,你已经心平气和,对曾经一触即发的火爆脾气,再面对时已然可以会心一笑,你知道这并不值得。
学佛之后,你的欲望平淡了,一桌的大鱼大肉也诱惑不了你吃素的心;金钱物质的观念在你眼里越来越淡薄。
至此,佛学已经渐渐的融入了你的生活,改变着你,让你有了一颗更强大的内心,也更具智慧。
生活处处是修行,在佛法的帮助下,你学会了“忍辱”,不再为小事烦恼,家人与你同在外面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瘫坐在沙发上歇息,你不会因此抱怨而是为家人做晚餐。
你学会了“布施”,主动帮同事分担工作,公交车上你会非常主动的为老人小孩让座,街边的乞讨之人你会主动掏出零钱,你不求任何回报,反而从中获得了成就与快乐。
你还学会了“精进”,你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目标,努力朝着目标前进,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做事不偷懒,凡事有条有理,与身边的同事、朋友都能包容,和谐相处。
这下你发现了自己学佛以来的不同之处了吧?家庭和社会都是你所修行的环境,遇到的每个人都是你所修的对象,他们都提供着助你成长的“经验值”。
佛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待人处事的方式。
当我们老老实实按照佛言祖语去学去修之后,当佛法真正的与我们的生活、人生结合在一起之后,人生的境况便会大不一样,我们也将更自在,更洒脱!
善问:什么才是信仰?你觉得我们需要信仰吗?
善文: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