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师说“普渡”(2 / 2)

加入书签

  10月15日发文

  今天意外的收获,从垃圾箱里把它扒出来的~看了红圈圈里的名字,想起老师的教诲,欲哭无泪!!![皱眉]笃定:从明天开始,睡过5时,锥刺股!

  10月17日发文:

  身心都有点疲倦了

  但还是想陪你走一走

  不知道为什么

  没过大脑就开始告诉你

  如何行禅,

  甚至踏在深秋的落叶上

  就那么走一小段禅路

  都无限的感恩和满足

  ……

  把心好好地安放

  笃定信念

  不偏不倚

  ……

  还有这三个妞

  你们似穿越时空

  分身而来

  【今天下午,有没有不停地打拼嚏?…节日快乐!】

  1)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发心出家和已出家众,有必要问候节日快乐~

  2)带叛逆期的初中生就是事情多,刚刚班上的崽崽不听话闹事,才处理完回宿舍。甚是疲惫。拿到手机看到这条信息,有点想哭。想回家,想各位师兄。有点暖心,学佛,真的成了我的内心依靠。

  回复:未来是你们的,无论如何都是你们的~所以,不急一时拥有~

  3)曾经不止一次的想,那些一见如故再见难分的人,是为什么?大概今生是真的最后一世了~所以,缘深缘浅都需要聚一聚~

  4)嗯呢,00后都上来了!未来可期待~

  5)连着三天都打了喷嚏

  ?看似几个字的决定,于我,是千言万语的浓缩。省略掉的是一切过往与心情,平淡无奇的一句问候,于我,是源于另端口的反射,重演了千年才传到你的耳朵

  足于大地一亿步的跋涉,抵不过,你一直原地不动的沉默

  千处祈求千处现,你来,是觉得,乐极生悲,娑婆众生需悲愍。

  苦海常做渡人舟,你渡,无外乎,极乐生苦,最苦南阎浮提众。

  曾经,爱不重,不来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如今,有爱,娑婆即极乐,无爱,极乐也娑婆。

  10月18日发文:昨日香满园,今日依然香满园~

  10月19日,公众号文章更新《邀您共修|何时才是学佛最好的时机?》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及时把握。对于学佛的人而言,任何时间都是正合适的。不存在早晚的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将佛法落实到生命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年纪轻的人学佛,难免会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年纪轻轻就学佛了,是不是遇到什么打击,心里想不开?”或是“年纪轻轻就学佛,好有善根和福报啊,家里都信佛……?”常有人说“年轻时干事业,年老了再学佛”,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究竟何时才是我们学佛最好的时机呢?为何学佛?“好端端的你学什么佛啊?”

  一提到学佛,或许有人会觉得定是人生遇到了什么挫折或打击。或是觉得定是最近运气不佳,而“临时抱佛脚”。其实,在此情况下亲近佛法,亦未尝不可。但是,这样的发心并不纯粹,所得的利益也有局限。此外,依这种缘起学佛,道心容易退却:有困难了,就去学佛,问题解决了,就不再学佛了,最终也难能有所成。

  其实,学佛并非是人生失意时候才有的选择。如佛陀释迦牟尼,在人生最得意最风光的时候,在人生最一帆风顺的时候,太子也不做了,去修行,去悟道,最终成佛。

  在人生得意处,无所求处,能够放下心来学佛修行,是非常好的机缘与发心,我们应该随喜赞叹。然而,现实生活里,运气好时,一切都顺风顺水,却又会觉得太忙,还是再等等吧,等事业再上一个台阶,等再多赚点钱,那个时候学佛也不晚吧。

  ?何时学佛?

  其实,年轻正是学佛的最好时光。

  佛陀释迦牟尼在三十多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多岁便开悟,还有许多祖师大德,都是在年轻时成就的。

  年轻便是资本。年轻的时候,头脑灵光,身体好,较容易成就一番大事业。当然,这个事业不等于赚钱。很多人说,我要好好赚钱,等我到老了,有了钱,才能自己给自己养老。有钱真的能防老吗?现实生活里,有多少人在年轻时拼命地赚钱,留着钱,到了老了,以为就可以安享晚年了,却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破败了,过着很苦的日子。

  那么,如何才是成就大事业呢?此大事业,即学佛。学佛,做善事利益大众,修智慧与福德,到了老年,自然可以安养天年。而年轻时有魄力,有体力,有时间,正是培养福报最好的时机。这时候不培养福报,不好好学佛,到了老了,又能如何呢?

  ?现在学佛,晚了吗?

  能在年轻时学佛,固然是好事。如果错过了时机,现在学佛还晚吗?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及时把握。对于学佛的人而言,任何时间都是正合适的。不存在早晚的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将佛法落实到生命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学佛不在时间长短,也不在起步早晚。有些人信佛几十年,但没有在修学上真正用心,烦恼、习气丝毫没有减少,也未必比那些不学佛的更好。相反,有些人虽然起步虽晚,但学佛后很投入、很用心,并能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