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在古代敛财(四)(1 / 2)

加入书签

龙岁岁背着背篓,走出了屋子。

  颜家租住的院子在乡下,三间黄泥茅草屋,用木栅栏围成了一个大大的院子。

  院子大约有三四分地大小,从中间被分作两半,每一边都种了些菜。

  只是颜家都是妇孺,根本没有壮劳力。

  颜母更多也是织金、纺布,做不来地里的农活。

  颜母呢,又端着身份,不愿轻易折腰的向周围农户请教。

  她只是用自己的理解,弄来种子,洒在地里,每天浇浇水,就任其野蛮生长。

  没有精心护理,菜地里的菜,也跟颜家人一样,东倒西歪、瘦瘦小小。

  勉强冒出一些,只够颜家三口吃。

  龙岁岁也不会种地,但她没有所谓的骨气。

  当现实逼迫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她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好好的活下去。

  不会种?

  那就请人帮忙啊。

  所谓傲骨,不是梗着脖子活受罪,而是心底有坚持就可。

  且,颜家的名声,对于颜母等人来说,或许是荣耀,是枷锁。

  可对龙岁岁这样的一门心思搞钱的“奸商”来说,则是无往不利的神器!

  握紧背篓上的背带,龙岁岁深吸一口气,便走出了院子。

  她踏上泥泞的小路,一路朝着县城的方向而去。

  幸而颜家所在的卫氏邬堡距离县城不算太远,也就七八里的路程。

  龙岁岁又用强大的龙魂滋养了这具瘦弱的身体,她一路走来,也只用了半个时辰。

  出门的时候,是上午,来到县城的城门外,还不到午正时刻。

  “雷县?”

  龙岁岁站在城门外,抬头看向破旧城墙上的两个字。

  这、是什么地名?

  是不是太随意了些?

  尤其是对于后世的人看来,颇有几分喜感呢。

  龙岁岁默默的吐了个小槽,便抬脚进了城。

  她只背了一个背篓,没有携带什么货物,自然不需要缴纳入城的费用。

  且,龙岁岁虽然一身荆钗布衣,却有着独特的气质。

  原身本就是世家女,从小读书,养就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斯文秀雅。

  再加上颜家落魄后,颜母耳提面命,一定要有傲骨,原主就分外的矜持。

  哪怕穿得再破,她的头颅永远都是高高昂起的。

  城门的守卫都是极有眼力见儿的,看到这么气质不俗的小女郎,自是不敢轻慢。

  再说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小丫头而已,针对她做什么?

  顺利进了雷县,龙岁岁遵从原主的记忆,来到了雷县的坊市。

  雷县不大,人口也就一千户左右,按照古代的评定标准,算是个下县。

  雷县整体经济水平也不高,县城内不能说破破烂烂,也没有什么精致、辉煌的建筑。

  不过,再小、再破的地方,也有有钱人。

  在雷县,就有两大本地的家族——袁家和卫家。

  袁家算是个新兴的豪族,族中拥有数万亩的良田。

  前些年军阀乱战的时候,袁家非常聪明,拿出粮食资助了一支“义军”。

  虽然这支义军的首领没能最终成为皇帝,却也得了王爵。

  袁家也跟着兴旺起来。

  袁家的几个子弟,都去了京城,做了官。

  官阶不算太高,却也让袁家有了改换门庭的机会。

  袁家不再是乡下的土地主,而是成了“官宦门第”。

  若是照着这个势头,袁家再有三四代人继续为官,袁家的荣耀再持续个几十上百年,兴许就能成为世家。

  雷县袁氏?

  或者,河东袁氏?

  袁家有了更高级的追求,自然也就开始拼命的筹谋。

  在古代,不只是个人,家族也讲究一个名声。

  袁家便努力的在老家修桥铺路,让袁氏能够有个好名声。

  另外,袁家的现任家主也是个有见地的。

  他知道,真正的好名声,不只是“慈善”二字,还要“清贵”、“文雅”。

  赢得了读书人的赞誉,那才是真正的好口碑,才能真正让袁家更上一个台阶。

  于是,袁家又开始准备办书院、建藏书楼,买尽天下读书人的赞誉。

  但,问题来了,书院、藏书楼并不像修桥铺路那么简单。

  后者只需要有充足的钱粮,耗费些时间就能完成。

  书院、藏书楼却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

  尤其是藏书楼,重点一个“书”字。

  可在这个书籍传播并不发达的架空王朝,外面并没有太多的书。

  世家为何尊贵?为何地位超然?

  就是因为他们垄断了绝大多数的教育资源。

  市面上九成的书,都被各大家族私自珍藏。

  想要书?

  就是皇家都要跟世家好好协商。

  这还是几经战乱,世家式微的结果。

  若是搁在百十年前,就是皇家也不敢觊觎!

  连皇家都如此,就更不用说袁家一个连土腥味儿都还没有洗去的寒门土鳖了。

  袁家许出重金,都没有求来几本书。

  恰在这时,颜家三口流落到了雷县郊外的卫氏邬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