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上货(2 / 2)
要不是李志娟帮忙一起应付,她都想关大门了。
应付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了。
而张辛书本人,因为年纪小,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
天天去上班,也不用在家应付这些事情。
村里开祠堂还是抓了他沐休的时候,一并开祠堂,记录到族谱上的呢。
这么大的喜事,应该在村子里摆席的,但是张辛书说要等赵远珍回来再摆,所以这探花郎高中的喜酒,现在还没吃上呢。
“娘,三弟现在在翰林院当编修呢,得等沐休的时候才会回来。”
“嗯,好,他什么时候沐休?”
“得三天后。”
“好,那这高中的喜酒,就在三天后举办吧,摆流水席,摆三天。让远近的村的都可以过来吃。”
这是大喜事,少年才子,14岁的探花郎,赵远珍定是要为张辛书大办的。
“好,娘,那我一会和志娟就去准备流水席要用的东西。”
“好,那就辛苦你们俩了。”
“娘,不辛苦,不辛苦。”
“辛书还住在铺子里呢?”
“是的,娘,我说在京城买一座宅子,但是三弟不同意,我们又拗不过他,想着等您回来再商讨吧。”
以前读书,在哪住都可以,但是现在入朝为官了,还是要有一座宅子的,不然也太不方便了。
“嗯,我知道了,我回头找时间去看看,买一座宅子吧。”
“嗯,好的,娘,我们也都觉得,三弟如今入朝为官了,还是有个宅子更好。”
哪有当官的,天天住铺子后院的。
随后又说了铺子的情况。
铺子的收入,相比去年,都涨了不少,客流量又再次增加了。
她离开了差不多八个多月了,这八个多月,铺子和作坊的收入有300多万。
还不算她的分成的钱,和陛下合作玻璃的事情,她没跟家里人说,所以,这几个月的分成也都没去算呢。
这些钱,大多都是现银,300多万两的银子,在家放着,她也很担心害怕丢了,好在娘亲回来了,就都交给娘亲保管吧。
赵远珍推辞不过,无奈,只好都装在了空间里,家里留了几十万的应急银两。
中午,钱小慧特意下厨,做了满满一大桌子的好吃的,给赵远珍接风洗尘。
张辛百和张辛年,忙完回来发现娘亲回来了,也是都高兴的不行,中午还喝了点酒呢。
赵远珍中午休息了一下,下午就去庄子了。
“夫人好,夫人回来了。”
张尚赶紧过来请安汇报工作。
“嗯,庄子最近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吗?”
“回夫人,没什么问题,公子们一直过来检查,没出什么问题。”
“嗯,那我去作坊那边看看。”
她今年不在家,没有买稻子秧苗,所以之前来信提过,让他们种植自己留下的麦子的种子。
麦子的生长周期,相对来说短一些,6月就能收割了,尽快收割,收割完成还可以种植一茬棉花。
棉花种子,赵远珍之前也都留好了。
这会应该已经开始收割小麦了。
“小麦开始收割了吗?”
“回夫人,已经开始收割了,按照进度,已经快要收割完成了,收好的都送去晾晒场晾晒了。”
家里的农夫多,小麦已经收了7、8天了。
“嗯,好的。”
赵远珍瞄了一眼最近一周的天气预报,很好,没有雨。不怕麦子被雨水打湿了。
边说边走,已经到了作坊那边。
赵远珍挨个工厂开始检查,看看卫生,看看机器,看看成品。
到了酿酒作坊的时候,远远的就能闻见浓浓的酒香。
赵远珍之前就跟饲养区说过,这些用完的酒糟,是可以喂养家畜的。
陶瓷作坊最近又研制出很多的新陶瓷器皿,赵远珍参观着,表扬夸奖的词,更是源源不断的跟上。
作坊研究完,带着张尚去了仓库。
让张尚算好最近渡口和京城要售卖的,剩下的所有库存,她都要拿走了。
包括各种香型的白酒、葡萄酒,辣椒酱、陶瓷器皿、纸张、厕纸、书籍、话本子、泡面等等。
炸出来的油,也拿走一半。
去年生产的粮食,留了足够庄子,铺子家里吃的,剩下的也带走了。
还有10天多她才准备启程回萧山县,因此还能带走一批小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