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朱元璋是怎样从放牛娃到洪武帝的?(2 / 2)
于是,朱元璋在严格治军、赢得民心的基础上,最懂得知人善任,把"朱家五虎"、"淮西二十四将"和浙东四贤等等各方面文武精英的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善于采纳夫人马秀英的建议,举贤不避亲,真正实现了"人和"。
一是真正用心了解将帅谋士的优缺点,为其所用。
他对发小汤和、徐达、常遇春及邓愈、廖永忠、胡大海、蓝玉、沐英和谋士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等优缺点都真正用心了解,也摸透了他们的秉性,使用时看得精准、看得长远,能切实做到知人善任。切如当年汉高祖刘邦所云: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用智勇双全以"稳"为主的徐达统率三军,横扫陈友凉、张士诚等部;用骁勇善战的常遇春开路"打前锋";用擅长水战的廖永忠攻克鄱阳湖;用善于防守的朱文正坚守洪都八十五天;用天才将领蓝玉横扫北元取得摸鱼儿大捷;用李善长、朱升为谋士,遵刘伯温、宋濂为先生,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以韬光养晦等等,这些将帅谋士为朱元璋所用,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为建立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是"举贤不避亲"。
朱元璋善于采纳夫人马秀英的建议,马秀英也贤名远扬,有长孙皇后之德,能适时向朱元璋直谏。可以说,马秀英为朱元璋取得大明天下真正发挥了"贤内助"的作用,远胜过"半边天"。
朱元璋还认领了二十多个养子帮他打天下,最有名的将才有朱文忠、朱文正、朱文英(沐英)等,朱元璋不畏人言,敢因材施教,大胆使用。这些至亲,同样为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是用人不疑,乱世用重典。
朱元璋驭下有术,他深知"打天下"时要管控住那些天才将领,需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杀了违令的胡德济,大胆提升其父胡大海,还令其掌管浙东;明知大将军蓝玉喜欢郭惠,还提任为右副都督等等,这些手段充分体现了朱元璋远非凡人,有用人不疑、果断杀伐的特点。事实证明,正缘于他这样的气魄和震人心颤的气势,使得这些精英不遗余力又怕又服地甘愿辅佐,发挥出特定时期的重要作用。
朱元璋还有一个敢为人先的特点,就是“乱世用重典",不惧隐忧,不患得患失。对侄子朱文忠立了军功但屈杀无辜时,将其打入天牢;对胡大海的儿子胡德济违令后立斩不赦;对侄子朱文正自恃军功骄纵贪奢侵占大量田土,"零容忍"挥泪斩首示众。
四是敢作敢当,巧用负能量
朱元璋错杀江南才女苏坦妹之后,没有掩饰自己的过错,还在其墓前立下罪己碑,得到刘伯温、宋濂等"浙东四贤"的原谅,亲往金陵辅佐朱元璋成就霸业。
(四)坚持学习
有了上述的基础、关键之外,朱元璋取得天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难能可贵的是,朱元璋还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自己没读过书这一短板,要领军打仗、治国平天下必须补上这一课。因此,在他剃度为僧那天起,就开始了他一生坚持学习的不懈努力之路,尤其是戎马生涯期间,他善于学习的精神令人佩服。
朱元璋善于向大师、谋士学习。他拜佛性长老为师,尊刘伯温、宋濂为先生,向谋士朱升学习策略,向李善长、胡惟庸等身边的人讨教御敌之术。很快,原本天资聪颖、领悟力极强的朱元璋就明白了要领,并学习致用,为他取得决定性胜利夯实了基础。
据传,朱元璋能行文,能作诗,会书法。他可以致信给敌军首领,达到"不战而出屈人之兵",所写的"平周论"令刘伯温等人赞叹,所写书法自然流畅,后人评价甚好,他还写下一百多首诗词,有《御制文集》传世。
壮哉!朱元璋,尽管小时候没读过书,放牛娃出身,还有冷酷、残忍、疑心重等等不足,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又坚持学习,于是在他不懈努力奋斗下,成功逆袭近乎"天方夜谭"的人生,堪为历史上最传奇的一位草根皇帝、布衣天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