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使命(2 / 2)

加入书签

  秦时月当时想,长官也是,怎么能将冈村宁次与毛泽东相比啊!

  前者是侵略者,后者是爱国者。

  前者是冷酷无情的屠夫,后者是多情善感的诗人。

  前者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厚颜无耻的嗜血战将,后者是高瞻远瞩、目光如炬、才气横溢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哦,对了,长官的担忧,那是站在蒋氏政权的角度讲的。

  食君之禄,忧君之事。以他的身份,也是可以理解的。

  “是的,以蒋委员长来看,以前是内忧外患,现在只剩下一个国内老对手了。”秦时月说。

  “所以,你这次到秦梦挂职锻炼,时间长短不定,要看当地的工作需要,还有你发挥的作用大小。你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去实习,学习怎么统筹安排,协调各方,为以后从事军政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帮我们军方了解一些基层的情况,掌握敌我动态,为国军开展对敌斗争积累情报。”

  长官建议他多去各地暗访,熟悉掌握秦梦情况。平时要尽量常驻秦梦,无特别重要的事不必去战区汇报,并会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设备。

  长官的看重与厚爱,让秦时月感动。

  他想,此行哪怕肝脑涂地,也要努力做出一番成绩来。

  熟悉和了解基层的社会情况,那是必须要做的。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方面面,都要搞清楚。但要他去摸排中共及新四军的情况,他还是不乐意,内心还是四个字的对策——消极应付。

  这不仅由于他反对国共之争、同胞相残,还出于对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叹服。

  秦时月了解毛泽东,还要感谢一个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时月上中学时,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在上海一带行医的父亲,从此音讯全无。

  母亲的眼不知红过多少次,每次落泪,总跟时月讲,上海发生中日大战,你父亲怕是凶多吉少。

  后来,秦时月了解到,淞沪会战是中日首次大规模交战。双方投入了百万兵力,历时三个月,日军伤亡9万多,国军伤亡25万多。

  那种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情景,让人不忍想象。

  战争的残酷,让人义愤填膺。

  它除了让无数将士曝尸疆场,还让无数无辜的百姓成为殉葬品。

  他诅咒战争,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所有非正义的战争。

  他爱好和平,祈祷和平。

  因为只有和平,才能保证人的生存权。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一个人连生存权都没有了,那其他种种权益,又何从谈起?

  因此,对于恶意挑起战争的一方,秦时月从来都是切齿痛恨的。

  对于数次发动侵略战争的日寇,他更是恨之入骨。觉得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实在不配与人类为伍,甚至比禽兽还要不如。

  禽兽的一切活动是出于本能,而坏人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越本能的需求,属于道德败坏和人性丧失的层面,因此,他们是比禽兽还要坏的两脚怪物,是看得见的恶鬼。

  是的,凡是坏人,诸如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人,闯进圆明园的英国人、法国人,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攻打中国的日本人,他们一律都是坏人。不是强盗,就是小偷;不是杀人犯,就是强奸犯。是连“动物”之称都不配的,只能称之为“恶鬼”。

  在恶鬼横行的地方,文弱的父亲,哪会有生还的可能?

  秦时月虽然觉得沉重和揪心,但也只能面对现实。

  中学毕业后,为了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秦时月决定投笔从戎,一举考上了黄埔军校。

  由于他一直谨遵“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又特别心疼中年守寡的母亲,所以觉得军校远在广州,离家太远,一度曾想放弃,但母亲坚持要他前往。

  母亲说,绕膝儿孙无出息,好男儿志在四方。

  她铺开宣纸,用小楷毛笔写下一首诗:

  七绝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母亲的书法,学的是王羲之《兰亭序》的路子,勾连引带,娟秀妩媚。

  秦时月问是谁的诗,母亲说,毛润之。

  那是他第一次读到润之先生的大作。

  正是在这首诗的激励下,秦时月踏上了南下求学的路途。

  因成绩优异,时月毕业后被直接分配到江西铅山的国军第三战区当参谋,从事文秘工作。

  秦时月的母亲出身于中医世家。她父亲是很有名的疖毒郎中,但因有两个老婆,生了一大堆孩子,经济压力巨大,所以把前面几个女儿都送给人家当童养媳。

  母亲作为大女儿,自然无法幸免,还在襁褓中就被送给了江南庙下的秦家。

  多亏当木匠作头的公公爱惜母亲,把她当女儿一样抚养,供她念完了小学。

  母亲聪慧勤奋,成绩很好,一手毛笔字让私塾先生见了都直伸舌头。

  后来,回迁至娘家的母亲,虽然从事裁缝、绣花、剪纸等手艺,但会想方设法找书和买书看。

  在母亲的熏陶下,秦时月从小就喜欢看书学习,求知欲非常强烈。

  后来,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迁至浙江杭州。但对于孝顺的秦时月来讲,几百里外的省城,离家还是太远,不方便照顾母亲。

  以前求学时身不由己,现在工作了,再回不到母亲身边,这让他内心很是不安。

  彼时,正值华东日军在秦梦集中受降,地方治安亟需加强,战区长官便问他是否愿意回乡挂职?秦时月自然喜出望外。

  秦时月当时巴不得离开部队,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不愿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军队开战。

  这支军队,早先称“红军”,1936年国共合作后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分别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新四军”和“八路军”。

  秦时月认为,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既是同胞手足,自然就是一家人。

  如此,怎么可以自相残杀?

  与日本人厮杀,那是保家卫国的需要。你国共两党两军厮杀,算什么名堂?不就是争权夺利要天下吗?这与以前的军阀和封建帝王,有什么区别?

  所以他坚决反对内战。

  任何主动挑起内战的人,都是国家、民族的罪人,也为他秦时月所不耻。

  抗战时期,第三战区参加了松沪会战、浙赣会战等大型会战,可惜那时秦时月还在念书,无法上阵杀敌。

  秦时月报考军校的初衷就是为了保家卫国。

  现在日寇投降了,他浑身蓄着的那股劲,也一下子泄掉了。

  他觉得自己的敌人已经不存在。他不想跟同胞手足为敌,更不想他们成为利欲熏心者的炮灰。

  他的枪口,只能针对侵略者。

  内战除了带来更多的灾难,别无其他。

  故而这次长官能给他一个离开战场的机会,并且还能到母亲身边,他内心真的有说不出的感激。

  旧檀有《对景》诗咏秦时月回乡任职:

  关山处处行,

  月是故乡明。

  忽忆兵戎事,

  叹息不可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