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再临潼关(1 / 2)
“报!丞相、蛮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准备开赴夷洲。”探子进了营帐,忙下拜汇报道。
在探子抬头的那一瞬间,他所看到的场景将永远铭刻在他的记忆中。营帐内的氛围紧绷至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和期待。诸葛亮的眼神中透露着冷静与计算,他知道这个消息可能改变整个战役的走向。赵云和马岱互相对视,眼中闪烁着询问的光芒,仿佛在默默交流对策。
而孟获,他那雄壮的身躯似乎在这消息的打击下更为挺拔,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光芒,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兴奋。他大笑的声音打破了营帐的宁静,他那铿锵有力的笑声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震撼人心的大战。
“时机来了!”孟获站起身,声音中满是自信和战斗的渴望,“孙权此举正中我下怀。”
探子跪在地上,不敢动弹,他能感受到来自高位者的气压,尤其是诸葛亮那锐利的目光。他知道,自己带来的这个消息是极其重要的,也极可能是生死攸关的。
孟获听到这个消息还好,不动声色,毕竟他早就在等这个消息了,但诸葛亮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却是面上一愣,随后便是纷纷惊喜得站了起来,更有将领扶起探子后问道:“当真?”
“军中无戏言!”探子赶忙再次拜道。
“哈哈哈,起来吧,关将军,不要为难这位兄弟了。”孟获出言劝道。
那探子向孟获投来感激的眼神。
关兴则是挠了挠头,出声道:“是末将失态了,还请丞相、蛮王海涵。”
诸葛亮缓缓地站起身,走到探子面前,低头看着他。他的语气平静,但每一个字都沉甸甸地打在探子的心头:“你做得很好。现在,我需要你继续去收集情报,了解东吴舰队的具体动向。”
探子连忙点头,心中感激丞相的信任和委托,“属下定不辱命!”
诸葛亮回到座位,目光转向众将,
众人对东吴出兵夷洲的看法各异,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这对于他们当前的战略意味着什么。
诸葛亮首先分析道:“东吴此举,显然是想在混乱中谋取利益,孙权野心不小,欲借此机会扩张领土。然而且不论其成败,此举对我等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赵云点头附和:“丞相所言极是,东吴若取夷洲,则后方稳固,恐会长期与我为敌。必须谨慎应对。”
马岱则从军事角度出发:“东吴一旦分兵夷洲,其本土防御必然空虚,我们或可利用此点,加速北进计划。”
姜维沉思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此乃双刃剑,东吴若得手,则实力增强;若失败,则元气大伤。我等应静观其变,随机应变。”
马超和兀突骨交换了一个眼神,后者代表南中将领发表意见:“蛮军愿意听从丞相调遣,无论东吴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将坚守联盟,共同对抗外敌。”
阿会喃也补充道:“南中勇士虽不善水战,但陆战足以让任何敌人闻风丧胆。我们愿意成为蜀汉的坚实后盾。”
孟获见众将议论纷纷,各有见地,心中暗自欣慰。他清楚,这样的讨论对于统一思想、明确行动方针至关重要。“各位的意见我都听到了,”孟获最终开口,“这便是我们进军曹魏的时机,乘吴国关注不在北方,我等需急速进军潼关,早日将洛阳拿下。”
“蛮王的意思也就是我的意思,明日辰时擂鼓点兵,兵发潼关。”诸葛亮起身,中气十足的说道。
营帐内的气氛突然转变,从紧张转为忙碌。将领们迅速行动起来,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后的准备。探子静静地离开了营帐,心中充满了敬畏和自豪。他知道,他刚刚见证的这一刻,将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夜色的掩映下,探子消失在黑暗中,他的任务还未结束,而他刚刚所见所闻,将成为他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记忆。
诸葛亮和众将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蛮军的原始战力,蜀军的智谋和勇气,以及吴国的军事行动,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夜幕下的蜀营,表面上看似平静,然而内部却是一片热火朝天。每个士兵都在检查装备,每匹战马都在喂养,每个将领都在布置任务。整个蜀营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被诸葛亮这位大师巧手操作,准备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其最精彩的表演。
第二日一早,只听得鼓声急促的响起,“咚!咚!咚!”
三通鼓响,众军士集合完毕。
在最后的鼓声渐渐消散之后,整个军营一片寂静。诸葛亮身着长衫,站在高高的将台上,望着下方整齐的士卒和将领们。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如同秋水中的寒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众将士!”诸葛亮的声音清晰而响亮,回荡在清晨的空气中,“我们即将踏上征程,前往潼关,直面曹魏的雄关险阻。这不仅是一场对力量和勇气的考验,更是对智慧和策略的挑战。”
他缓步沿着将台行走,确保每个角落的士兵都能看到他,感受到他的存在。“东吴已动,目标直指夷洲,其国内空虚。此乃天赐良机,我们须在孙权回师之前,稳固我们的北进策略,一举突破曹魏的防线。”
诸葛亮停下来,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是精挑细选的勇士,你们的胆识和武艺,都是我蜀汉的骄傲。但此番出征,非同小可,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勇猛,更需要冷静与机智。”
他指向心中的地图,“潼关乃是天下雄关之一,易守难攻。我们必须以非常之策,方能取得胜利。为此,我已备下数条计策,包括诱敌深入、分兵绕击等多方案并行,以应对不同的战场变化。”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语气更加坚定,“记住,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临危不乱。不论面对何种局面,都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发挥我们的最大优势。”
他再次环视全军,“今日,我不仅仅是蜀汉的丞相,更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我将与各位并肩作战,共同面对一切挑战。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蜀汉的繁荣稳定,为了我们的家园和亲人!”
伴随着诸葛亮激昂的话语,军心被深深触动。士兵们的眼中燃烧着斗志的火焰,他们齐声回应:“愿随丞相,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诸葛亮抽出腰间的长剑,高举过头,“如此,便让我们共同启程,目标潼关,展现我蜀汉男儿的英勇!”
随着诸葛亮的命令,战鼓再次响起,催人奋进。蜀汉的军队,像一条巨龙般缓缓启动,向着北方的雄关进发。而在这支军队中,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不屈的战意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信,只要跟随他们的丞相,定能创造属于蜀汉的辉煌。
而在他们身后,孟获和其他将领也做好了全力支援的准备,他们将作为后盾,确保这场北进能够顺利进行。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团结一心,共同对外的宣言。
就这样,在一天天的行军中,诸葛亮不断激励着他的士兵,用他的智慧和决断,引领着蜀汉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了那雄伟壮丽的潼关,那里将是他们智慧和勇气的试炼场。
却说魏国收到蜀国再次出兵的消息,朝中大臣顿时慌了神,
随着蜀国出兵的消息传至魏国,朝堂之上掀起了一场急迫的战略讨论。太尉司马懿、后将军曹洪、镇西将军长史郭淮、右将军夏侯霸等军中要员齐聚一堂,面色凝重地审视着眼前的沙盘,模拟着即将到来的战事。
司马懿首先开口,声音低沉而充满自信:“诸葛亮非比寻常,此次行动必有深谋。我们必须审慎布防,不能让他得逞。”
曹洪,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将,皱着眉头分析道:“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是他们的致命弱点。我们应当利用这一点,采取拖延战术,消耗敌人的体力和意志。”
郭淮接着提出自己的见解:“潼关地势险要,我建议加固防御工事,同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以探明敌军虚实。”
夏侯霸则倾向于主动出击:“我军应积极筹谋,发起快速打击,趁敌军尚未完全集结,打乱其部署。”
议论声此起彼伏,每位将领都试图以自己的战法为魏国争取胜利。然而,时间紧迫下,需要快速做出决策。
在众将领争论不休时,曹洪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在殿堂中显得格外响亮:“诸位,且慢。诸葛亮多智,而潼关重要,非勇猛之将难以镇守。老夫认为,唯有郝昭能担此重任。”
司马懿听后,沉吟不语,片刻之后点头赞同:“郝昭虽年轻,但勇猛果敢,正是守关的最佳人选。”
郭淮和夏侯霸也纷纷表示支持。于是,战略方案迅速得到统一,决定由郝昭镇守潼关,同时命令沿途的城池加强警戒,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线,同时派司马懿总督潼关所有事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