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3章 汉48(1 / 2)
汉高祖统治不到十年,他的主要贡献是巩固王朝。他试图击退匈奴,但被击败,被迫每年进贡安抚他们。他以儒家的原则统治,改变了旧的法家制度。汉高祖于公元前197年去世。他的儿子惠帝不过是个傀儡,当时中国真正的统治者是刘邦的妻子吕皇后。三年后惠帝驾崩,吕皇后继位。 公元前179年她去世时,汉文帝继位。他继承了他祖先的高度成功的政策,中国在这个时期是和平与繁荣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工商业发达。 汉景帝接替了汉文帝。他也延续了同样的政策,没有引入任何新东西。
这一相对和平与繁荣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公元前140年,景帝去世。他的儿子刘彻当时只有15岁。尽管如此,他还是继位为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拓宽了中国的疆域,开辟了早期的丝绸之路,发展了经济,建立了国家对盐、酒和大米的垄断。他是一位能干而雄心勃勃的统治者,他是一位娴熟的军事家,拥有许多能干的将领。匈奴屡败屡战,向北推进。
满洲被中国控制,印度支那直至红河三角洲被吞并。中国还对韩国和日本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在国内,诸侯的权力被削弱,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终于建立起来。佛教从印度传入,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涵盖了直到武帝在位的所有事件。汉武帝死于公元前86年。他死后,西汉开始衰落。他的战争耗尽了国库,因此不得不向人民征收重税。弱小皇帝的继承使后,朝廷受到了宦官,太监的影响。最后,在公元9年,篡位者王莽夺取政权,建立了新王朝【新朝】。
新朝公元9-23年 王莽篡位后,开始了广泛的改革。他将黄金产业国有化,并希望减少上层贵族的权力,以有利于平民。这为招来了敌意,并造成他的垮台。自然灾害袭来,人民起义。面对上层和下层的反对,倒霉的王莽于公元23年被绿林叛军废黜并杀害。
东汉 公元25-220年 王莽死后,刘氏起兵征战长安。经过几年的战斗,他恢复了国家的秩序,并即位为皇帝光武帝。都城东迁洛阳,故名“东汉”。 新皇帝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中国深陷贫困,西汉大部分基础设施都因战争而成为废墟。他的反应是让士兵和农民从事建设灌溉系统和恢复国家所需的其他基本必需品的工作。农业因此迅速复苏,国家开始复苏。
在政治上,宦官的影响力被削弱了,并且选择了能干的官员来帮助他。在军事上,匈奴再次被击退,帝国的边界得到巩固。 光武帝在位32年,于公元58年驾崩。他后面继位的都是能干的人,继续他的政策并巩固了他的统治。中国再次繁荣,并进行了军事行动。
收复西域(中亚),丝绸之路重新开启。在文化和科学上,东汉的成就超过了西汉。纸被发明了,地震仪也被发明了。据报道,麻醉是在医疗手术中首次使用。 东汉中叶起,王朝开始衰落。软弱的皇帝或幼小的皇帝被太监和有权势的朝廷官员以自己的方式操纵,而税收负担沉重的农民起义。
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巾起义,有数十万追随者。强大的地区军阀占领了帝国的大部分地区,中央集权迅速瓦解。 后来的汉帝都是傀儡,强大的董卓和后来的曹操登上历史舞台。董卓于192年被暗杀;曹操建立魏国。众多派系争夺控制权,但最终出现了三大竞争者:魏国,东吴,蜀汉。 公元220年,末代皇帝汉献帝退位,结束了400年的汉朝,开启了中国的三国时代。
汉朝哦疆域约609万平方公里。 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 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全盛时期汉朝真正疆域达到了609万平方公里以上。
汉朝(公元前202年-8年,公元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代之一。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 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
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 ,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面积最大是在公元前49年的汉宣帝末期到汉元帝初期达到2560万平方公里 汉朝疆域面积大约为609万平方公里[]
政治
三公九卿 汉承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到了汉惠帝、吕后时期分为左右丞相,汉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其职权大抵如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抚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焉。”宰相的具体权力分为五个方面:选官权、督察百官并有一定的执法权、上计考课权、总领朝议与奏事权、封驳与谏诤权。
汉武帝时期,出于加强皇权、弱化相权的目的,设立内朝逐步对相权进行削弱,并通过频繁更换宰相以及以细事诛杀宰相来加强皇权、树立自身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内朝的设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后,在汉武帝统治期间对外战争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内朝作为一项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与成熟的。 内朝具有根源于皇权的巨大的依附性,脱离皇帝领导,内朝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构存在。
同时,宰相不得过问内朝事务,也使得内朝成为政权内部一个相对于外朝的独立单位。总之,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内朝的设立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权,使得专制制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以宰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化成为一个大政方针政策的执行机构。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军事、政务和监察,与丞相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
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朝,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恢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 折叠选官制度 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
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军功地主到武帝时已经没落。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赀选”,难于选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汉武帝即位后,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在除沿用上述制度外,颁行了一套新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武帝时,开始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的数量,按比例选举,取消了资产的限制。这样使察举制逐步完善。
“征召”制。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武帝召见,确有才能,授予官职。与此同时相配合的还有“公车上书”之制,天下吏民上书言事,如有可取者,即以其所长,授以官职。 博士弟子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入仕。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置五经博士弟子,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并为郎官。武帝通过这些措施,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统治机构。
法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