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海誓(下)(1 / 2)

加入书签

老君山,深山夜凉,春意迟迟。

  下弦月升起在天际,将清辉洒进深山,把“冷清”、“萧索”二字挂满山中的崖巅和枝头,将薛真卿的心中悲凉照得那样明晃晃,无处可匿。

  薛真卿借着月色疾奔,不料脚下竟被横生的树根绊了个趔趄。踉跄跌倒之时,再也锁不住眼眶里的泪水,濡湿香腮。

  赵凌云一个箭步抢上前,一手拉住她的纤手,顺势又抄住了她盈盈一握的腰肢。这些流亡的日子里,薛真卿清减消瘦了不少。春衫之下,赵凌云竟能摸到她的嶙峋瘦骨。

  薛真卿抽回被赵凌云握在掌心的手,一把推开,冷冷说道:“晋王殿下,男女授受不亲。”

  薛真卿的一句“晋王殿下”令赵凌云如遭雷殛,这是薛真卿自他受封以来第一次用爵位称呼他,十分尊重也拒人于千里之外。赵凌云被推开的双手停在半空,微微蜷曲了下苍白的指节也拨不动俩人之间凝滞的空气。

  片刻错愕之后,赵凌云恢复了往常的神态,翩翩公子温润如玉,款款深情的翦水秋眸。他欺身低头看着薛真卿,柔声问道:

  “卿儿这是连解释的机会都不打算给我了吗?”

  薛真卿侧开头去,避开赵凌云的目光。她知道赵凌云的那双含情眼是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一不小心就会耽溺其中失了方寸乱了心智。

  “卿儿你也是认定我贪图皇权富贵,才弃你而去,娶了那西康郡主吗?”赵凌云毫不避讳,单刀直入率先揭开了这个彼此耿耿于怀的话题。

  “难道不是吗?”薛真卿侧首冷冷反问道,“殿下出身冷宫,排行十二,又是庶出,如今能贵为一字王爵之首,若不是晋王殿下那神通广大的岳丈大人从中斡旋,怎会有今日尊荣?殿下可敢否认,广元王就是您拣的高枝儿?”

  “泱泱西楚大国,就算丢了庐阳皇都和四郡二十七州那又怎样,赵氏皇族仍有西南一隅可以偏安。您依旧还是西楚半壁江山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晋王殿下。”

  赵凌云收起眼里荡漾的柔波,瞬间阴沉了脸色,神情落寞,他站直身子,蓦然背过手,说道:

  “罔顾你我年少相识、相知多年……倾心相慕之人竟然也不懂我其中苦衷。”

  赵凌云并不急着解释,而是怨怼起薛真卿对他的不理解。他又把“倾心相慕”四个字说得缓慢抑扬,顿挫之间尽是勾起往日缠绵的回忆。

  薛真卿仰头迎向赵凌云的目光,三分诧异三分心酸三分爱恋,还有一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萦绕心头,她喉间发紧,不禁略带哽咽地说道:

  “晋王既已迎娶王妃,不必再提什么‘倾心相慕’,往日年少不明事理,僭越逾矩,罔顾礼法,私相授受已是大错……臣女担待不起。”

  赵凌云并不反驳她,只接着自己方才的话往下倾诉:

  “卿儿,你知我母妃为我取名凌云,又许我表字展翼,她的遗愿便是我能有朝一日能够飞出冷宫高墙,一展凌云之志。可是,你可知,我真正的志向又是为何?”

  薛真卿抬起头望着他。

  颔首低眉的赵凌云看起来还是那般儒雅温柔,一如往昔般的一派“柔曦照春水,暖阳映秋池”的模样。

  深山夜里的微风拂过,吹落一树梨花。素白的花瓣纷纷扬扬,落在她鬓边和额间。

  额间有她当年为搭救赵凌云,奋不顾身冲入冷宫火海时被火星子燎伤留下的淡淡印记,那是她对赵凌云曾经情根深种、至死不渝的证据。

  赵凌云忽然俯身伸手替她拂去花瓣,这次,薛真卿躲闪不及,鬓边留下了赵凌云指腹的温度。

  赵凌云手指的温度分明被春寒料峭的夜沁得微凉,薛真卿却感觉自己被灼伤了。

  被滚烫的回忆灼伤了。

  被赵凌云拂落的花瓣追着风,飘向远处,仿佛落在了两年前雨涨春池的湖面上,随着微波一荡一荡,漾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时光被搭回往昔,那是记忆里赵凌云被放出冷宫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着薛真卿直抒胸臆。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可是,“志向”这种东西对于赵凌云而言,似乎犹如天边月,他清楚那是什么,可偏偏无论如何踮脚、蹦跳也够不着。

  身处冷宫之时,命如草芥、身似浮萍,除了“活下去”,他收敛了其他念头和少年心性,为了“活下去”,他更是需要收敛锋芒、隐藏志向。

  出了冷宫,又因为那身惊艳的皮囊一度惹来万众瞩目,面对关注,他则表现出一副浸淫书画,胸无大志的模样。宁愿令众人觉得他只是个徒有虚表,心中毫无沟壑的绣花枕头,也不想让别人窥见他的真实一角。

  世人都说,“广元王周瞻黄金面具戴久了摘不下来了”,而他赵凌云又何尝不是活在层层伪装层层面具之下呢?

  那年,太子赵子渊携同太子太傅章载道为首的东宫僚属开始大张旗鼓地追查陈年旧案——军粮案。

  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就怕太子麾下的监察御史不知何时就会查到自己头上。

  整个西楚朝廷早就烂了根了,这公饱私囊的勾当,朝中半数以上的官员都多多少少脱不了干系。

  私售军粮是重罪,不是罚俸禁足、吊了腰牌面壁思过就可以了事的。军粮事关边陲国防,动辄株连九族都不为过……而这西楚庐阳城中多的是沾亲带故、相互联姻的官宦世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盘根错节荣辱相依,牵一发而动千钧。

  军粮旧案,只待太子在这团乱麻里面牵出个线头来,抽丝剥茧,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谁都逃不脱干系。在这起晋元末年的旧案之中,想要明哲保身或者独善其身,在那时的西楚重臣之中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于是,朝野上下那些平日里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倾轧的各大世家,瞬间,摒弃门第之别,难得的心齐,有人开始怂恿西楚孝钦帝废长立幼、有人暗暗罗织太子谋逆罪证,他们为自保要从根上拔掉太子和章载道为首的这群东宫僚属,这群西楚的“骨鲠”。

  朝内暗涛汹涌、风云诡谲,一场针对东宫的政变正在悄悄酝酿。

  一道道奏折指向太子谋逆,虽无实证,但终究积毁销骨、众口铄金,东宫被锁太子禁足,章载道一干东宫僚属悉数被投入诏狱待审。

  赵凌云当时虽无权无势,但也暗中支持太子彻查当年的军粮案。

  要知道,他的外祖父当年正因牵扯其中,丧命诏狱。母亲和其他亲人也是因此而沦为奴籍,尽相离散,尝遍流离之苦。可以说,倘若没有军粮案,就不会有赵凌云日后一十六年的冷宫之苦和年少丧母之痛。

  那年庐阳的暮春,踏青的游人纷来沓至。

  庐阳城南有一座名山,拥有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冬雪“五绝”;城西是古村落,有着牌坊、碑林;城北有着木兰林和北岭猎场……这三处吸引了绝大多数的游人。

  相较之下,城东的那个平平无奇的望波湖倒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方。正好,此处方便了赵凌云和薛真卿俩人幽会。

  那日,赵凌云和薛真卿两人摒却随从,泛舟垂钓于湖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