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封赏(1 / 2)

加入书签

雾霭霭,野茫茫。

  衰草连横,满城萧索。

  雁鸣长空,朝露又凝霜……

  霜降日的清晨,皋城城门终于在封闭数月之后重新开启。

  当日,声势赫赫、意气风发奔赴南疆的三千大燕南征军,此刻仅剩下了三百余人。牺牲的烈士们没能轰轰烈烈地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却憋屈地丧命在这场人祸酿就的瘟疫之中。

  疫病退去,皋城解封,但幸存下来的人们没有额手称庆的快乐,“肃穆、萧瑟”是这座千年古城现在的写照。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虽然,大燕军中历来有着不成文的规矩,“鲜卑军士死在哪儿就葬在哪儿”,但,秦王慕容成岭依旧下令带回所有南征军殉难军士的骨灰,遵照汉人习俗,让他们叶落归根、入土为安。

  秦王骑着抱雪胭脂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他经此一病消瘦了不少,不过抱雪胭脂还是感受到背上丝毫不逊从前的分量,甚至此刻所负载的重量,较之从前更甚……

  ——这是因为,慕容成岭将胡太医在这些日子里,边为将士们治病,边夜以继日写下的着作《胡公除瘟论》七七四十九卷尽数背在身上,连同装着胡太医骨灰的坛子一起,背在了身上。

  其他幸存将士也各自背负着同袍们的骨灰,亦步亦趋地跟在秦王身后。

  胡太医倒在皋城解封前的最后几天,连日劳累加之年岁已高,病势汹汹……众太医无力回天。

  胡老的遗言只有两句,一是带回他倾尽毕生心血所着的《胡公降瘟论》,和“死得其所,无怨无悔,不悔当日入皋城。”

  方圆百里的百姓们纷纷赶来,为秦王送行,为胡太医送行,队伍里没有战胜瘟疫后弹冠相庆的喜悦,只有肃穆与寂静。这场瘟疫带走了太多人,也带走了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城市的生气。

  胡太医的遗着《胡公除瘟论》七七四十九卷里记载了四十八个治疗不同瘟疫的方子,只是,最后一卷为残卷。

  胡太医终究还是没能找到这次南疆疫病的解药,这场疫病来得蹊跷,走得突然。仿佛,病死了足够的宿主之后,疫病不攻自破。体格好的扛了过来,带病负伤、年老体弱的便没有这般幸运……

  大燕南征军的幸存者们,人人皆臂缚黑色挽纱,悼念同袍。三百人的队伍之后跟着失了主人的千余匹战马。浩浩荡荡的队伍,除了马匹的蹄声和偶尔几声低低的马嘶,别无他声。

  丁聪年纪小生性活泼,平素又话痨,终是耐不住寂寞,他策马行至慕容成岭的旁边,与他并辔而行,小声问道:“主子,身子可好?”

  “无碍。”慕容成岭简单扼要地答道。

  丁聪看了眼慕容成岭背上背着的医书,又问:

  “主子,胡太医所着医书,最后一卷是残卷,老太医并没有找到这次疫病的治疗方子。如果这个疫病今后再次爆发,该怎么办?万一真到了那个时候,不光没药,就连胡太医都不在了……”

  丁聪说完,他被自己的这个假设吓得惊愕失色。只觉背上一凉,不禁打了个寒颤。

  慕容成岭回头看了眼囚车里的林邑药师范文觉,淡淡说道:

  “胡太医说过,对于瘟疫,防大于治,首当其冲在一个‘防’字。严防死守,不让疫病有机可乘。若万一没防住,真到了那个时候,也自然会有其他法子。此刻杞人忧天也是多思无益。”

  丁聪对慕容成岭所说的“其他法子”,不求甚解,连连点头称是。

  “胡太医虽然身死,但胡太医的济世精神永留世间。本王相信,从此,民间会有更多的人从医,会有更多归隐山林的杏林妙手、隐没民间的江湖神医会受到感召,纷纷重新入世。我们大燕会有更多的胡太医的。”慕容成岭说完,轻轻抬手抚了下背在胸前的骨灰坛子。

  丁聪听着慕容成岭的话语,想起和胡太医相处的这些日子,不禁眼眶有些湿润。

  他抽了抽鼻子,用衣袖揩了揩眼角。在他被泪光模糊的视线里,隐约出现了庐阳皇城的轮廓。

  今日,远征他乡的战士们终于能够回家了……

  与秦王慕容成岭一行同时抵达庐阳的还有来自西楚的鉴空大师。

  庐阳祁阳宫的明光殿上,大燕皇帝慕容煜对于鉴空大师代表西楚所提出的条款一一应承,接受了西楚的臣服,重新缔结了两国邦交。皇帝玉玺庄重盖下,定下了两国江山太平。

  大燕与西楚两国间除了重新界定了国境、核定附属国每年向宗主国交纳的岁贡内容之外,还承诺了“百年交好、互不侵犯、守望相助、共同发展”。倘若,他日一方有难,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另一方,不论是宗主国还是附属国,都有驰援相助的义务和责任。

  慕容煜信奉佛教,对鉴空大师的高名早有所闻,早年间也曾多次派出人手,遍寻鉴空大师的下落,希望请他来当时的南燕国都临安开坛讲经弘扬佛法。但派出之人皆无功而返……今日终于得见大师真容,他怎愿就此轻易放行。

  于是,慕容煜在交换完国书之后,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