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蜀锦(1 / 2)

加入书签

是夜,薛太常的三进小院。

  院里的梧桐依旧还没有发芽抽枝,晚风卷着瑟瑟寒意拂过没有生机的树梢,寂寥空庭仿佛把春藏在了一派萧索凋敝之下。

  赵凌云一刻也不耽搁,带着闻喜公公趁着夜色潜入了薛太常的小院里。

  薛太常自上次中风以后,故意经常称病不出,赵凌云登基以后,更是经常告假。难得上朝也需要赵凌云赐座才能坚持挺下一场早朝。朝上商议政事,他也经常会出现说了下一句忘记上一句的情况。

  广元王周瞻常在背后嗤笑:

  “什么‘惊才风逸、慷慨激昂章太傅;四亭八当、稳若磐石薛太常。’到头来,一个叛国投靠大燕。”

  “一个身子不成了,现如今脑子也不行了。”

  就此,彻底放松了对薛太常的监视,撤了布在三进小院的眼线,这一来倒方便了赵凌云和闻喜公公他们。

  春寒料峭时节,这夜,薛太常已经早早歇下。见到赵凌云突然来访便知有大事相商,披衣趿鞋就来了堂屋。

  赵凌云私下相见薛太常,免了一切礼数,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其事地说道:

  “薛大人,我想到解决钱粮的办法了。”

  “哦!还请陛下细讲。”薛太常一扫脸上的病气,目光炯炯地应道。

  赵凌云开门见山:

  “我打算在西楚发行大钱。这种大额钱币可以叫作楚千币。”

  “一枚楚千币值现下流通的百圆钱十个,其含铜量可以是一枚百圆钱的两倍。如此,在两者价值相同的情况下,楚千币的含铜量只有同等价值的百圆钱的五分之一。”

  薛太常闻言,倒吸一口冷气,果断说道:

  “陛下,这恐怕有些不妥,这种大钱虽然的确能从西楚民间把百圆钱币从百姓手中给套出来,把铜铁掌握在朝廷手里,但是,大钱在普通百姓的手上花不出去,市场不承认,就怕到时候怨声载道、民怨沸腾……”

  “陛下,往事可追、青史可鉴,大秦、北魏也曾发行过类似大钱,盘剥完百姓不出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天怒人怨轰然倒台。北魏当时能撑上三年五载已经是北魏百姓对拓跋一族朝廷公信力的最高信赖了。”

  “恕老臣直言,陛下,您用发行楚千币这种大钱来填补空虚国库,无异于饮鸩止渴。”

  文嘉帝赵凌云轻笑,薄唇弯起一个好看的弧度,说道:

  “薛太常,您只说对了一半,的确,我打算要用楚千币这种大钱去套含铜量更高的百圆钱。”

  “但我只套西楚富绅财主、豪强士族手里的百圆钱,民间的大量百圆钱囤积在他们手里,谁有钱我就刮谁的钱,但从没打算让楚千币在西楚贫苦百姓间进行流通。”

  “刮完西楚境内豪强士族的钱,之后,我要让大燕也开始流通楚千币!用楚千币去套大燕的百圆钱、套他们境内的铜铁。”

  薛太常没有立刻作答,只低头捻着胡须,蹙眉思索良久。

  此间,闻喜公公却忍不住开了腔:

  “大燕皇帝慕容煜又不是傻子,在西楚民间都流通不起来的大钱楚千币,凭什么让大燕收?”

  “凭我西楚要用楚千币!”赵凌云笃定地答道,“所以,大燕也必须跟着用。”

  薛太常缓缓摇头,幽幽说道:

  “陛下,咱们先说西楚境内,这些富绅士族的钱并不好刮,要让他们改用楚千币,万一大钱流通不起来,亦或官市破产,这些大族就需要平白无故承担损失。没有朝廷作保,分担风险,他们决不会乖乖交出百圆钱换取楚千币。”

  赵凌云颔首,说道:

  “的确如太常所言。其实民间用百圆钱这种小钱,用的是小钱背后铸造其所用铜铁。百圆钱所含铜铁的量高,只要铜铁的价值不变,大家就能用得安心。”

  “反之,楚千币大钱的含铜铁量少,大家用的就不再是其所含铜铁的价值,我们必须找到另一件东西能与楚千币这种大钱绑定,锚定楚千币的价值,只要那种东西的价值不变,楚千币的价值就不会变。用的人就会安心。”

  “今天我深夜来访,惊扰老大人休息,就是想找您商量,绑定大钱锚定楚千币价值的物件用什么比较合适。”

  ”我想用盐铁。”赵凌云继续说道,“我们西楚蜀地多井盐,多铁矿,这些可以和大燕进行贸易流通。用盐铁锚定大钱楚千币的价值,太常觉得如何?”

  薛太常起身踱步,沉吟良久,回首对赵凌云叹息着说道:“陛下的法子是好法子。可是,用盐铁锚定楚千币的价值,不妥。”

  “大燕东南沿海,自有盐场,当年大燕还是南燕的时候,盐就把持在氏族门阀的手里,走私蔚然成风。”

  “有走私,价值就有浮动,有浮动,楚千币就不会被市场接受。”

  闻喜公公眉头紧蹙问道:“如今我们西楚民困国虚,还有什么能比盐铁锚定新发行的大钱价值还好使的?”

  “嗯,即使如太常所言,此番用盐使计借不上力”,赵凌云低声喃喃自语道,“这盐啊,迟早还是可以有文章可作的……”

  堂屋内陷入了沉默。刚看到一线的天光似又被云翳遮盖……

  “得找唯西楚独有的物件。”薛太常边踱步边低声嘀咕。

  闻喜公公脑中灵光一现,说道:“公输先生发明的物件足够稀罕,也只有我们西楚独有。”

  “不行!”这回是赵凌云和薛太常异口同声做了否决。

  赵凌云解释道:

  “公输先生的发明虽然精巧,但苦在无法量产,都是孤品。其量远远不够支撑起楚千币的流通。”

  薛太常又抽丝剥茧的分析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