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人祸(1 / 2)

加入书签

火化场上户部主事老刘拿着长矛,无所适从的“诶诶”两声余音尚存,羽林卫的人已经往南城门方向跑远。

  此刻,庐阳南城门前沸反盈天,聚集了几十上百民众,正在闯城门。

  守备将士得秦王军令,不能对百姓动武,只能磨破嘴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不停劝说,怎奈闯城门的那群百姓尽是些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官兵们万般方法使尽依旧劝说不成,只得拔刀恫吓。

  人群中最前头的百姓见军士拔刀,纷纷大喊:

  “杀人啦!杀人啦!羽林卫要杀百姓啦!”

  排在中间的人们看不见前头的真实情况,也跟着呼喊了起来。边大呼小叫着边往后退。后排的人则躲闪不及被撞倒一片。有人受伤见了红,殷红鲜血洒在皑皑白雪之上格外显眼。

  不明就里的其余百姓见着斑驳血迹只当真是守城官兵拔刀砍了人,遽然由先前的惊恐转为愤怒。

  一时间百姓们的情绪如同冷水入滚油、干柴遇烈火,瞬间怒火便燎了原,谩骂、推搡、对抗……南城门前一片混乱。

  当镇抚带着从火化场等各处调来的羽林卫赶到支援的时候,南城门前的官兵和闯门百姓们相持不下,已经乱成了一锅滚粥。

  你推我搡中有百姓脚下不稳,被身后的人群一挤推,一个踉跄撞上了官兵手中出鞘的钢刀,霎时被捅了个穿心凉,那人闷哼一声倒地抽搐了几下便断了气儿。

  真出人命了……南城门前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寂静一片。

  官兵和百姓们面面相觑……不过,安静只持续了须臾片刻,转瞬,缓过神来的百姓们被彻底激怒,一群人潮水般涌向南城门,誓要破门而出。

  “抓人,把闹事的人统统给我抓起来,”羽林卫镇抚见状大喝,不忘补充一句,“不许伤着百姓,记得,这是秦王军令。”

  秦王慕容成岭素来治军严谨,军令如山,如有违者从不姑息偏袒。收受贿赂打算私放富户出城的羽林卫士卒被当众处决的景象大家尚历历在目。一听镇抚搬出秦王军令,羽林卫中便谁也不敢造次。

  误杀百姓的士兵看了眼镇抚,不等同袍们反应过来,郑重一礼行毕,横刀自裁在众人面前。

  刹那间,血溅三尺。

  “百姓的命是命,咱们当兵的命便不是命了?!”人群中不知是谁暴喝了这么一句。

  这一句就似火星落在干草垛上,守城羽林卫中又有人目眦欲裂地大吼:

  “对!咱们的命就不是命了?”

  “镇抚大人,分明是那人违法闯城门,自己个儿撞在咱们兄弟刀上,怎么就要逼死咱们自家弟兄?!”

  早被庐阳封城搞得憋闷无比的羽林卫们怒由心上起恶从胆边生,纷纷拔刀要和闯城门的百姓拼个你死我活。

  镇抚厉声命令:“住手!都给我住手!”

  可是,烈火浇油,狂怒的两拨人哪里听得进劝阻,转瞬又有百姓倒地、官兵挂彩。

  眼见事态已经超出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涉及庐阳封城防疫,兹事体大,羽林卫镇抚连忙差人迅速去宫里把秦王慕容成岭请来此处坐镇。

  慕容成岭和薛真卿一行赶到南城门的时候,事态已经完全失控,两害相较取其轻,羽林卫镇抚在“死守城门”和“不伤百姓”之间不得不做出取舍,闯门百姓被官兵放倒了大半,哀嚎一片。

  “秦王殿下在此!”丁聪先一步赶到现场,大喊,“大家停手。有什么事儿同殿下说。”

  慕容成岭不论在军中还是在民间向来颇有威望深得人心,众人一听秦王驾到,纷纷停止对抗,转而争先恐后往慕容成岭处奔去,只求能够抢先一步在秦王跟前把自己的冤屈和诉求呈禀。

  慕容成岭下马扶起跪倒一片哭喊着的百姓和负荆请罪的羽林卫镇抚:

  “大家先起来,把话说清楚。大燕历来军民一家,今日为何宁可伤了和气,甚至枉顾性命,也非要出城?”

  “更何况,抗疫无小事,庐阳封城严防疫情外溢又是此中头等大事!”

  “诸位乡亲们配合朝廷都扛到了今天,眼见胜利在望了,怎么就熬不住非要出城去呢?”

  闯门百姓中领头的老者复又跪下对着慕容成岭叩首,声泪俱下回禀道:

  “今日终于见到秦王殿下了,我们这些日子里的遭遇终于能够让殿下知道了!”

  “殿下您也说了,我们这些庐阳百姓都是在陪朝廷死熬硬扛,庐阳疫情乃大燕国难,共同抗疫匹夫有责。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不然大家也熬不到今朝。”

  “可是,抗疫,朝廷也不能不管我们小老百姓的死活啊!”

  慕容成岭:“老人家此话怎讲?”

  “我们这些人,如果今天不出城,恐怕不死于疫病也要死于饥饿啊!!”说着,领头闯门的老者又是重重一叩首。

  “事出无奈,草民只能出此下策。”

  “就算今天闯不出庐阳,为了我们的家人和其他百姓,若能把您或者御史颜大人引来,把我们的遭遇呈禀朝廷,惩处发国难财的那些奸佞小人,我们这些人就算丢了性命也是死得其所,值得!”

  慕容成岭越听越诧异,再次扶起领头的老者,细问:

  “朝廷为了封城后庐阳百姓的生活不受影响,从各地调配物资进都。”

  “又为维持物价平稳,不仅给予运送者丰厚报酬、排解其后顾之忧,还打开国库拿出补贴,按人头给到庐阳的每家每户补贴,怎么还会担心被饿死?”

  “秦王殿下果然是被蒙在鼓里!”领头老者大喊,露出又悲又怒,又有点欣慰的复杂神情。

  他悲的是庐阳百姓处境艰难,怒的是有无良之人不顾百姓死活居然在庐阳抗疫封城的节骨眼发国难财。

  欣慰的则是眼前的秦王果真不知此事。

  秦王不知此事所以先前没人管,如今秦王殿下知道了,百姓们也就有了盼头。

  庐阳南城门前聚集的百姓里有些是在大燕开朝立国之时从临安旧都随迁而来的,如今,他们尚有很多亲友依旧居住在临安。

  故而,即便慕容成岭在庐阳为避太子风头,极尽可能敛锐藏锋,但他在临安的义举与贤名还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回了庐阳百姓们的耳朵里。

  百姓们相信只要秦王知道有人趁机倒卖物资发国难财,事情就会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怕只怕他被欺上瞒下蒙在鼓里永不得知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