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永恒号大改造(1 / 2)

加入书签

在讲正事之前,先说说永恒号的结构。

  因为是从鹦鹉螺号、这艘海娘级特装艇上逐渐升级而来的,所以之前永恒号的整体结构,一直都是类似于海蓝星上的现代大型核潜艇。

  即,舱段的布置从艇艏至艇尾,大致依次为武器舱、指挥舱、蓄电池与生活舱、核反应堆舱、辅机舱与动力舱。

  永恒号只是在此基础上,在艇体后半段的上部,多了一个可以打开的舱内甲板区而已。

  但是邱睿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这种结构其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比方说甲板区,就是问题最大的地方之一。

  如果像以前一样,艇上只携带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飞行器还好。

  但装上电磁弹射器后,不弹点重型舰载机,是不是多少有些说不过去了。

  那这种展开后,冲着艇尾方向的跑道,就多少显得有些智障了。

  毕竟即便是弹射起飞,也是主要依靠空气动力,飞行器与空气的相对速度越大,升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起飞。

  试问,谁家航母的舰载机,是朝后起飞的?

  另外,就算邱睿的无人机,垂直起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却也一直无法避免这种技术路线最大的一个缺陷,那就是起飞阶段贼拉费油。

  具体来说,垂直起飞大概要消耗总携带油量的三分之一,大大限制了舰载机的航程不说,还限制了载荷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老米的F35B,明明具备垂直起降能力,却往往采用与弹射或者滑跃相结合的起飞方式。

  因此在邱睿的构思中,以后舰载飞行器的起飞,如果没有紧急情况,主要还是靠弹射。

  至于回收,还是要靠垂直起降,谁让永恒号不像真正的航母,没有那么长的直通甲板,自然没办法装拦阻索。

  而这也就决定了舱内甲板区的位置,必须调整到艇体前半部分,朝向艇艏。

  只是如此大的变动,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比方说,为了能保持水面航行时的平稳,尤其是在弹射舰载机阶段,必须想办法减少舰艏纵摇,也就是所谓的“磕头”现象。

  可一般的大型水面航母在这方面,主要是依靠球鼻艏等压载水舱来减轻纵摇。

  永恒号怎么说也是艘潜艇,加装球鼻丑不说,还多余。

  所以只能把原本的钝头改尖,再在艇体下方加装两只可折叠的大型减摇鳍。

  另外,重新调整结构后,永恒号的配重也需要重新调整。

  在金乌堆和两台裂变堆,位置尽量不发生变动的基础上,邱睿只能把比较重的辅助设备与蓄电池这些,调整到甲板区下方。

  如此一来,武器舱倒是可以被挪到艇体中后段,但同样需要往后搬的指挥舱与生活舱,就没那么适合这片区域了。

  毕竟这片区域被夹在反应堆舱与动力舱之间,周围还有武器包裹,吵就不说了,多少还有些躺在火药桶中间的意思。

  于是邱睿只能在CFD流体力学仿真模拟软件的辅助下重新设计艇体,在艇体后上表面上,加了一个巨大的流线型围壳,用来放置指挥舱和生活舱。

  虽然这么做破坏了永恒号原有的耐压结构,导致最大下潜深度变浅了将近500米,但2000米的深度也绝对够用了,再说还能腾出更多的空间来,留给其他准备安装的设备。

  总之,永恒号的这次改装程度之大,几乎不亚于以往突破卡级时,系统自动带来的结构变化。

  这也是尽管很多配件早就生产出来了,但足足改造了一周多,整体进度也才不到四分之一的原因所在。

  要不是自从+15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多,让邱睿攒足了经验,绝对够一次“超常”升级的开销,他还真未必敢这么大刀阔斧地施行改造计划。

  (*注:最近安排有些满,容我稍微拖几天,再把新船画给大家看)

  ……

  就在邱睿这边开始补觉的时候,距离东福星岛直线距离270多公里外的杭城,钱家大宅。

  难得周末聚在一起的钱氏三兄弟,看着电视中有关安理会最新决议的报道,全都不由怔住。

  良久,经商的老大钱伯修率先反应过来,苦笑着摇头说道:“唉,真想不到,蔚蓝科技居然会在短短两年内发展成这样,真乃奇迹!”

  说到这,他看向坐在对面沙发上的二弟,不解地问道:“老二,我实在想不通,你说他们这都相当于彻底独立了,国家怎么还能替他们站台呢?”

  身为一省大员的老二钱仲齐,自然知道的稍微多了一点。

  此刻,他虽然也是难掩心中的震惊,却也没有破坏纪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