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还是要死(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早上。

  太阳落在窗户上,照的屋子亮堂堂。

  吴政慢悠悠睁开眼。

  昨天到家后,已经是下午,隔壁李老师给他送来一碗面。

  吃了饭,就倒头睡了。

  一觉睡了整整一晚上,还是感觉困,躺在床上身体仿佛散架了。

  有时候睡太久,反而精神不振。

  吴政爬起床,升起灶台里的火,把昨天没吃完的面热了热。

  依旧没什么胃口。

  吃了一点就饱了。

  不过一碗面分两顿都没吃完,吴政也意识到问题。

  原主之所以瘦弱,十五六岁看着只有十二三岁,就是营养不良。

  强忍着吃完最后几口,把碗洗干净,待会亲自去给李老师送回去。

  顺带请教一些问题。

  吴政找出原主的书包,摸出一支铅笔,翻开笔记本空白一页。

  昨晚没有做梦。

  不过凭借记忆,还是复原了几个篆文。

  记忆里,李老师学识渊博,是认识古文的,家里就有许多旧书。

  差不多把所有篆文似模似样的画出来,吴政放下笔,来到到厨房旁边的牛棚。

  这栋房子一共三间屋子。

  没有堂屋。

  左边靠山是爷爷的卧房,中间是原主的卧房,右边是厨房。

  厨房外面是个空置的牛棚。

  原主父母临走前,把爷爷养的黄牛交给二舅看着了。

  鸡舍也没有鸡。

  吴政从牛棚里翻出一把柴刀,循着记忆转到屋后,找到一颗碗口粗的树开始砍。

  这棵树的叶子小而椭圆,成对长在一根长长叶柄上。

  像一条条触角硕大的蜈蚣挂在枝丫上。

  这是一棵榆树。

  在医院的几天,吴政时常研究秘录上的内容,准备最先从线香开始尝试制作。

  而榆木磨成粉,是常用的粘合剂。

  吴政不停挥刀,花了十几分钟时间,累的气喘吁吁才把碗口粗的树砍倒。

  然后截下七八根手臂粗,一米长的枝干抱回家,进入厨房,塞到灶火塘子里。

  吴政把它们放在火塘子两侧,中间是刚才热饭时留下的炭火,用塘灰掩埋住,能维持相当长时间的热度,农村常用这种方法保存火种。

  吴政本来就是孤儿,吃百家饭长大,从小和柴火灶为伴。

  原主和爷爷相依为命,也是不陌生的。

  这样处理,火塘子里的火会持续烘烤榆木,用不了多久就干透了。

  做完这个,时间也来到上午十一点多。

  吴政带上笔记本和碗走出山谷,一眼就看到小山般的大槐树耸立河边。

  树下炊烟升起。

  吴政走近,吓跑了树下的橘猫。

  老人正在做饭。

  吴政是算了时间过来的,借着还碗进入厨房,熟稔坐到灶台旁帮忙生火。

  后面的事情顺理成章。

  吴政蹭了顿饭。

  饭后李老师带上老花镜,坐在树荫下,看着笔记本上歪歪扭扭的几个字。

  “这是篆文,我认得的也不多,第一个是‘薪’,杯水车薪的薪。”

  老人扶了扶眼镜,端详片刻,点出其中一个字。

  正是吴政小腹处的文字。

  这个字救了他一条命。

  “这三个字,后面两个是一样的,都是‘生’,第一个字看着复杂,其实非常容易辨认,因为它只简化了下半部分。

  这是个‘养’。”

  她在旁边写下一个‘养’字,和篆文对比,果然十分相像。

  养生生……

  吴政心里揣摩这三个字,不懂有什么含义。

  “可能是饲养牲口的意思,也可能是养生的意思。”李老师试着猜测,“等你去县城上学了,到图书馆转转,我记得那里放了些跟古文字相关的书。”

  虽然李老师自称认得不多,但吴政复现出来的文字,都认了出来。

  脑门上的两个,果然是‘往生’。

  胸口那个也是‘锁’。

  此外吴政不认识的几个,分别是:

  拜庭、燃灯、归命、住世。

  李老师虽然认识字,却也不知道这几个词语的含义,猜测和玄门有关,叫他有兴趣去图书馆了解,应该也能查到。

  但又叮嘱吴政,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出人头地。

  吴政自然满口答应。

  下午回到家。

  过不多久,二舅牵着头黄牛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