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黄忠逸待劳(1 / 2)
兵临潼关,曹操骑在马上,瞥见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便好奇地问身边的侍卫:
“这是哪里?”
侍卫答道:“这儿名叫蓝田。那片树木丛中,是蔡邕的庄园。现在那里住着蔡邕的女儿蔡琰和她的丈夫董祀。”
原来,曹操早就与蔡邕交好,而蔡琰曾是卫仲道的妻子,后来被北方民族掳走,在北地诞下二子,并创作了《胡笳十八拍》,其名声传回中原。曹操对她的遭遇深感同情,派人带着重金前往北方将她赎回。
左贤王因畏惧曹操的势力,便把蔡琰送回了汉地,曹操随后将她许配给董祀为妻。
这一天,来到庄园前,曹操想起了蔡邕的往事,便让大军先行,自己带着百余骑兵,到庄门前下马。
当时董祀外出任职,只有蔡琰在家。
得知曹操来访,蔡琰急忙出来迎接。
曹操进入正堂,蔡琰行礼完毕后,恭敬地站在一旁。
曹操偶然瞥见墙上挂着一幅碑文图轴,便起身细细观看。
他向蔡琰询问,蔡琰回答说:
“这是曹娥碑。昔日和帝年间,上虞有个名叫曹盱的巫者,善于以舞蹈取悦神灵。五月五日,他在舟中醉酒起舞,不慎跌入江中溺亡。
他的女儿年仅十四岁,沿江哭泣七昼夜,最终跳入江中。五天后,她托着父亲的遗体浮出水面。乡亲们将他们葬在江边。上虞县令度尚将此事上报朝廷,表彰她为孝女。
度尚命邯郸淳撰文刻碑以纪念此事。当时邯郸淳年仅十三岁,一气呵成,毫不涂改,石碑立于墓旁,时人皆称奇。
我父亲蔡邕得知后,前往观看,天色已晚,他便在黑暗中摸索碑文阅读,并在背面用笔写下八个大字。后人将这八个字一并刻在了石头上。”
曹操读出那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他问蔡琰:“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蔡琰说:“虽是先父遗墨,但我实在不解其意。”
曹操回头问众谋士:“你们知道吗?”
众人都答不上来。这时,一名谋士走出来说:“我已经解出其意。”
曹操一看,原来是主簿杨修。曹操说:“你先别说出来,让我想想。”
于是告别蔡琰,带领众人离开庄园。
骑上马走了三里地,曹操突然恍然大悟,笑着对杨修说:“你说说看。”
杨修解释道:“这是一道谜语。‘黄绢’指的是有颜色的丝线;‘色’字旁边加上‘丝’字,就成了‘绝’字。
‘幼妇’是指年轻的女子;‘女’字旁边加上‘少’字,就成了‘妙’字。‘外孙’是指女儿的儿子;
‘女’字旁边加上‘子’字,就成了‘好’字。‘齑臼’是用来接受辛辣之物的器皿;‘受’字旁边加上‘辛’字,就成了‘辤’字。总而言之,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辤’。”
曹操惊讶地说:“正合我意!”
众人都赞叹杨修的才智敏捷。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曹操的军队抵达了南郑。
曹洪迎接了他们,并详细汇报了张合的情况。
曹操笑着说:“这不是张合的错,胜败乃兵家常事嘛。”
曹洪接着说:“现在刘备派黄忠去攻打定军山,夏侯渊知道大王您的军队到了,就坚守阵地,没敢出去迎战。”
曹操说:“如果他不出战,那岂不是显得我们胆小?”
于是,他派人带着节杖去定军山,命令夏侯渊出兵。
刘晔劝谏说:“夏侯渊性格太刚烈,恐怕会中了敌人的诡计。”
曹操便亲手写了一封信给他。
使者拿着节杖和信到了夏侯渊的营地,夏侯渊接见了他。
使者递上信,夏侯渊拆开一看,信上写着:
作为将领,应该刚柔并济,不能只靠勇气。
如果只靠勇气,那只能对付一个人。
我现在在南郑驻扎大军,想看看你的“妙才”,不要辜负了这两个字哦!
夏侯渊一目十行地扫过军情报告,乐得合不拢嘴,连忙派信使回朝报喜。转身就和张合碰头,笑眯眯地提议:
“听说咱们的魏王正带着大军在南郑安营扎寨,准备给刘备好看。咱俩在这守株待兔也不是个事儿,得想个法子立个大功。我明天就去会会黄忠,非把他活捉了不可。”
张合皱皱眉,提醒道:“黄忠那老小子狡猾得很,又有法正给他出主意,咱不能小瞧了他们。再说这山道弯弯曲曲的,易守难攻,咱们还是稳坐钓鱼台吧。”
夏侯渊摆摆手,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要是让别人抢了风头,咱俩还有脸去见魏王吗?你就在这儿看家,我去外面转转。”
说罢,他高声吆喝:“谁愿意去当诱饵,引黄忠上钩?”
夏侯尚挺身而出:“我去!”
夏侯渊一拍大腿:“好!你去勾引黄忠,记住,得装输,别真赢了。我有绝妙的计策,就是这样这样。”
夏侯尚领命,带着三千精兵,从定军山的大营出发,踏上了诱敌深入的征途。
却说在那定军山口,黄忠和法正带着一帮小兵扎营,天天挑衅,对面的夏侯渊就是死活不出门。
黄忠心想进攻吧,又怕山路险恶,敌人难以预料,只好乖乖守着。
这天,突然传来消息,说山上的曹军要下来找茬。
黄忠刚想带人出去迎战,旁边的牙将陈式跳出来说:“将军别动,让我来!”
黄忠乐得不行,就让陈式带着一千小兵,出去摆好阵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