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天生慧根(2 / 2)
“我已经记熟了,不用看也背得出来。”小龙飞语出惊人。
“啊,好大的口气!阿飞,你不是在发烧,站着说梦话吧?”冯文元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
“你才发烧说梦话呢!”小龙飞生气地推开冯文元放在额头那只沾着泥巴的手,心里话:“狗眼看人低!”
“阿飞,你在嘀咕些什么?他是你亲爹。”叶氏从他的口型中,分明读懂了小龙飞所说的话。
“夫人,不要和小屁孩一般见识。”冯文元打着圆场,“好,飞儿,就按你说的,你念我看。”
小龙飞坦言而答:“人家确实是记得住嘛!”
冯文元仍是狐疑:“你真的记得?”
“嗯。”小龙飞点了点头。”
冯文元试探地:“能背诵出多少句来?”
童真无邪的小龙飞率直而答:“全部都能背出来。”
冯文元心想:难道我儿果真是个天纵之才?冯文元盯着他,“你能将《唐诗三百首》全部背诵出来?”
“嗯。”小龙飞点了点头,张开嘴巴,那些诗句如龙山上的溪水一样涓涓不断流出:
关雎
佚名(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开始时,冯文元根本不将自己的儿子放在心里。
但当小龙飞背到近300首后,他才刮目相看,还拿着书来对照,看看儿子有没有念错。
朗朗的背诵声,勾起了冯飞的前尘旧事。
冯飞出生在龙山脚下龙村一户寒儒家庭,他爹龙仕进是个穷书生,一心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改变命运。
冯飞长到5岁时,他爹就开始教他“四书五经”。
一开始,他跟着他爹念了十几遍,好不容易才记得一句半句。
7岁那年,他爹离家到新州县城参加乡试,途经天露山遇虎身亡。
可怜他爹未赴科场,却先赴了黄泉。
爹爹离世后,冯飞与娘亲潘氏相依为命,15岁那年,他娘积劳成疾,因家贫如洗无钱病治,舍下孤儿撤手人寰。
邻村许村一位乡间老郎中叶仕江见他有才华,人品又好,便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成家后,心怀大志的冯飞,一心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实现他爹遗愿。
冯飞第一次参加乡试,进入考场后,静待考官进场。
“当——当——当”,随着钟声响起,考官挚着一杆竹子,竹子上端立着一只凤凰进来。
只见考官摇动竹子,凤凰在竹上嗥嗥鸣叫。
考官挚着竹子绕场一遭后,便离开了考场。
场上的考生见考官出去后,当即便窃窃私语起来:
“这考官真逗,带着竹子、凤凰进来做什么?”
“那只凤凰真好看,还不时地叫着,像在和我们说话呢。”
“……”
而在考场最后一排角落处,有一名姓张,名文豪的考生,在考卷上奋笔疾书。
冯飞和其他考生一样,谈论过后,静候考官进来出试题。
谁知这一等,直等到钟声再次响起。
考官进来宣布:考试时间到,考生请即离场。
众考生面面相觑,无奈离开了考场。
冯飞在回会馆途中,见到了张文豪,忍不住上前,拱手相问:“请问兄长,刚才您在考场上写什么?”
“做试题呀!” 张文豪见问,惊讶地看着冯飞。
冯飞好奇地看着他,又问:“考官还未出题,做什么试题呀?”
张文豪说:“考官一进场就出了试题呀。”
冯飞心想:考官一进场就出试题了?怪不得他埋头在写呢……
他想到这里,似有所悟,灵犀顿至,脱口而出:“ 鸣凤在竹!”
“对,鸣凤在竹!我就是围绕此题而作。” 张文豪一本正经地说。
二人越说越投机,当场结拜为兄弟。张文豪长冯飞二岁,为兄,冯飞为弟。
二人跪拜天地,祷告:今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互照应。
张文豪今科考中秀才后,专程前来登门相告,与义弟分享喜说之情。
……
三年后,第二次乡试开考,前度龙郎今又来。
这一次,冯飞差一点就被录取了。
同考官极力推荐他的卷子,主考官也认为这名考生文采斐然,准备录取。
然而,他却又一次名落孙山。主因是名额所限。
又是一个三年后,冯飞第三次赴科场。
这次乡试,冯飞可谓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助。
这一次,他却栽倒在一个错字上,把点拨的“拨”字,写成了提拔的“拔”字。
真乃一字之差,葬送了大好前程!“落第秀才”,由此而来。
……
“夫君,飞儿都把唐诗三百首背完了,你在想些什么呀?不言不语的。” 叶氏提醒着说。
冯飞左手轻捋着下巴的短须,眼睛怔定地望着面前这个小冯飞,禁不住情思万千:
对这些古诗词,一开始时,冯飞跟他爹念,要读几十遍才能记熟一首,而这个小冯飞,竟然无师自通,仅翻看了一次就能背得如此滚瓜烂熟。
啊,龙村,景物是多么的平凡;河流,是多么的平凡;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又是多么的平凡。
但是,面前他这个儿子,却是一个之才,一个天纵之才,一个旷世奇才!一股热潮冲击着冯飞的心扉,一种冥冥的感知紧紧地攫住了他。
冯飞沉思良久后,定睛看着面前这个小冯飞,眼眸里透出希望之光,禁不住说道:“看来,我和我爹的科举梦,将来就靠这小子来实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