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万邦来朝(1 / 2)
终究是晚了一步,长孙无忌当时得令后,急速将长安四门紧闭,然经过两日两夜彻查,仍无半点线索,眼见城内城外的百姓怨声载道,又恰逢那些外夷之主渐临长安,李世民只得下令恢复城门通道。
当日玄甲军包围净土寺,引起民间一片哗然,自贞观元年佛道之争后,佛门日渐衰落,如今又闻天子于无遮大会期间率军围困净土寺,天下僧侣皆心惊胆颤,难道圣人还要打压已是风雨飘摇的佛门?
天下安定,无灾无乱,百姓生死无忧,便有了闲谈的雅性。无遮大会之事传的愈演愈烈,速度极快,内容更是夸张至极。不过两日尔,竟演变成净土寺惨遭朝廷屠戮,全寺上下无一人幸免,成千僧侣的血泊汇聚于山腰下的沟壑形成了一弯红湖。
不论古今,越是邪乎越是惊人的谣言传播的速度飞快,长安各个酒肆乃至烟花柳巷之所,对此事纷然评头论足,净土寺本是一清修之所,此间倒成了寻花问柳之人于卧榻上的谈资。也不知戒贤得知后,还能否心无杂念。
洛阳、华阴等长安近边地区的僧侣得知此事后,纷纷惊愕失色,若坊间传闻不虚,怕是佛门又逢不复之劫。因而为了探知传闻真假,繁多僧侣匆匆赶入长安净土寺一探究竟。
这些时日,净土寺可谓宾客如云,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别寺僧侣,亦有不少将传闻当成前来一睹红湖的百姓,总之大雄宝殿的门槛且被这些人踏破,端坐于大殿正中心的金佛亦被这些人携来的风尘披上一缕尘埃,较于往昔黯淡几分。
净土寺本寺的僧侣这些时日也不再念经,随着戒贤齐刷刷的站在山腰上,但凡有人山上,多数是因传闻一事,故而戒贤及那群僧侣总是要上前解释一番,不少僧侣直到此时才可感觉到即便终日念经也没这样反反复复解释来的唇干口燥,枯燥无味,迎风萧冷,也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许是大雄宝殿的那尊“佛”聆听到众人心中的哀嚎,只在一夜后,谣言募然销声匿迹,这些日子所发生的事情仿佛一场杂梦,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没有任何征兆。
离尘的净土寺僧侣当然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何事,长安十月,枫叶飘零,天高云淡,街道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旌旗招展,红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白皮肤的外夷不绝如缕,浩浩荡荡,且将整个长安大街堵的满满当当,长安百姓立于街道两侧,笑容满面,无一不站直身子,意气风发。
这一日,众夷归化,万邦来朝!
早已至五鼓三点,李世民便下令设朝,聚集大唐文武百官于太极殿。黄吕大钟,威严响彻,恢弘磅礴,文武百官即整齐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东西向分班排列,李世民则在一片钟鼓礼乐声中,由内侍簇拥着乘舆临朝。他身着绣着沧海龙腾的杏色龙袍,头顶平天冠,虎目淡视群臣,整个人发出一种睥睨天下的王者之气。
除了往日的文臣武将,皇宫内所有皇子今日亦是位列朝班,李承乾处于众皇子之首,身着紫色衮冕,束金玉带,黑发垂直,剑眉斜飞,轮廓棱角分明,身材修长高挑,显得极为俊朗。
此间太极殿内鸦雀无声,李世民端坐于鎏金龙椅,双目不怒自威,淡淡的眺望殿外。
天边泛起鱼白,李泰许是没睡好,轻声嘀咕道:“不就是些外夷麽,何必如此兴师动众。”
今日李承乾也算盛装出席,早间睡得正当酣纯,便被郑丽婉不由分说的拽起身,盯着惺忪的眸子,任由郑丽婉替自己洗漱打扮,此间还未从睡梦中缓过神来,亦是微微眯着眼睛,压低着嗓音道:“再忍忍,待那些外夷觐见之后,咱们便可回去补个回笼觉。”
往昔为了能让文武百官有时间吃上早膳,李世民曾下令早朝于辰时起,众人也就慢慢习惯了,可今日募然将朝会提前了数个时辰,天色未亮便赶入太极殿,殿内群臣亦是无精打采,哈欠连天。
许是等得太久,安静的太极殿终于响起“嗡嗡”的嘀咕声,无所事事的等待着那些外夷觐见,确实有些难受,李承乾便也和李泰、李恪等人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也不知过了多久,当朝阳初升,第一抹光束斜射在太极殿金黄的瓦楞上,殿外守卫突传道:“薛延陀真珠可汗、高昌王麴文泰、吐蕃松赞干布、新罗王朴锦成、南诏王细奴逻、吐谷浑名王梁屈葱......前来觐见。”
当下,李世民泰然道:“宣。”
殿外守卫得令后,旋即高呼道:“宣薛延陀真珠可汗.......入朝觐见。”
一声高呼,惊走四方来雀,响彻寰宇,那声音好似从骨子里凝练迸出的蹈厉。
钟鼓礼乐声再次骤起,数十名穿着各异的外夷之主纷然迈步入殿,伴随庄严的礼乐,身披斜撒的光辉,脸上带着朝圣一样的虔诚,这一刻大唐的强盛繁荣写在这些外夷的脸上。
贞观四年,奇袭定襄,斩杀东.突厥十万大军;贞观六年,博斯腾湖畔,歼灭泥孰及龟兹十四万联军;贞观七年,三弥山反败为胜,火烧同娥设及西域三国数十万大军;突厥不复存在,西域之土尽归大唐,如此彪炳战绩,外夷闻风丧胆,莫敢不从。
从贞观之初的渭水之盟至贞观七年突厥灭族,不过七年尔,这七年大唐君民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帝国渐已崛起,虎视扫视四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