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既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2 / 2)

加入书签

  “爱卿无需多礼,赐座。”

  李世民态度和蔼的将二人招至面前,然后将那份试卷递到二人面前。

  杜如晦跟房玄龄对视一眼,随即低头看向李世民手指的地方。

  “杜爱卿,房爱卿,你们觉得此计可行否?”

  “陛下,此计是何人所献?”杜如晦跟房玄龄满脸惊讶的问。

  李世民却卖了个关子,哈哈一笑:“你们先说此计如何?”

  “或可一试。”

  “好,那便试上一试!”

  李世民直接大手一挥,顺带把试卷又重新收了回去,从此,一个叫做马周的年轻人,正式进入李世民的视野,虽然此时他还只是刚刚进入玉山书院三个月的学生。

  很快,长安下辖的各个县,出现了不少行脚商人,这些商人走村串巷,大肆收购一种叫做土豆的粮食,价格是小麦的两倍。

  一开始,老百姓还以为这又是官府耍的把戏,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可是,当他们看到有人拿一个个圆溜溜跟牛粪蛋似的东西,卖了大把铜钱,立马就有人上心了。

  “娃他爹,眼瞅着这日子就要过不下去了,要不咱们还是种些土豆吧,我都打听过了,长安县跟万年县那边有几个庄子,两年前就开始种了,亩产有五十石呢,现在又有商人高价收,咱们种个十几亩,别说温饱了,说不定还能攒下钱,给老大说个媳妇儿。”

  “哼,就你聪明,这土豆要是亩产真这么高,怎么还会有行脚商人高价收购?”

  “物以稀为贵嘛,就是要趁着现在种的人不多,咱们种了,才能挣钱,要不然等大家都种了,价钱自然就贱了,再说了,也不是让你把所有地都种土豆,可以先种个十几亩嘛,另外的咱们还是种麦子。”

  “娃他爹,你还犹豫个啥?就现在这么种麦子,咱家啥时候能翻身?再差还能差到哪去?”

  “行,回头我去官府问问,这土豆到底咋种,只要这玩意能亩产个五六石,咱家也能混个温饱。”

  随着消息越传越广,很快原本无人问津的土豆,推广起来阻力也没那么大了,长安下辖的23个县里,基本都有人开始种植土豆。

  这玩意就像是洪水,只要撕开一道口子,就防不住了。

  任凭那些世家大族如何阻拦,在利益的趋势下,总有那么一批胆子大的人愿意冒险尝试。

  李世民看着各个县呈报上来的土豆推广情况,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不错,这个马周还真有点鬼主意。”

  杜如晦跟房玄龄对视一眼,暗暗将这个名字记了下来。

  三个月时间悄然而逝,趁着冬季来临之前,最早种土豆的那波农户,也到了收成的时刻。

  不少农户在挥出锄头的那一刻,心里其实还是比较忐忑的,这玩意埋在土里,谁知道究竟种出来是个什么样子。

  可是,随着一颗颗圆溜溜的土黄色物体从土里被刨出来,周围看热闹的乡亲们都傻眼了。

  “就这么一株,结了这么多果子?”

  “这怕不是得有好几斤吧?”

  “我的天,该不会真的有亩产五十石的粮食吧?”

  伴随着乡亲们的惊呼,来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

  “老刘头,别愣着啊,赶紧挖,看看是不是只有这一株结这么多。”

  然而,下一株被挖出来,又是大丰收,各种大大小小的果子挂得满满当当。

  “这玩意能吃吗?该不会有毒吧?”

  “你管它能不能吃呢,这玩意有行脚商收,卖给他们就是了。”

  “我听说这玩意卖得还不便宜呢,是麦子的两倍,这下子老刘头要发财了。”

  “唉,早知道我也跟着种了。”

  千金难买早知道,眼看着就要进入冬季,土里什么都种不活了,只有最早一批种土豆的赶上了时候。

  既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特别是小农经济环境下的封建社会,谁家出点什么事,基本上十里八乡都知道了。

  之前种了土豆的农户,一下子就成了村子里羡慕的对象。

  特别是有些种得多的,亩产五十石,种个十亩,那就是五百石啊,五百石粮食在古代是个什么概念?哪个普通农户家能存下这么多粮食,那就是妥妥的大户。

  一时间,之前那些很久不曾走动的亲戚开始频繁串门,家里有男丁的,只要是过了十二岁,上门说亲的媒婆都快把门槛给踏破了。

  到了冬季,农村里基本就没有别的事情干了,闲着也是闲着,坐在一起总得聊些什么,于是,这些最先种植土豆的“大户”就成了众人的焦点。

  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的农户,一个个顿觉扬眉吐气,曾几何时他们也能享受这样众星捧月的滋味?

  而另外一边,那些世家大族也是后悔不已,早知道压不住,他们就不跟朝廷较劲了,现在不仅惹得朝廷不快,村里那些苦哈哈见了他们也都是一副仇人的嘴脸,两边都得罪了。

  “爹,要不咱们也跟着种土豆吧?”

  “种吧种吧,等来年把一半地都拿来种土豆。”

  “爹,才一半?要不全都种吧,那土豆亩产五十石呢,麦子才几石,差着十倍呢。”

  “愚蠢,都这么想,明年肯定都是种土豆的,到时候那些商人还会这么高价收吗?物以稀为贵,咱家没必要跟那些苦哈哈一样冒险。”

  不管那些世家大族怎么想,这一年,土豆算是在大唐逐步推广开来。

  伴随着第一场大雪的来临,也预示着贞观五年正在逐步接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