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定计(2 / 2)

加入书签

        两人到了有老虎的山上,武士便将他抛弃,顺着早已找好的退路下山,回到家中霸占了猎户的家产和妻子。”

        吕敬已经听明白了洛瑜想要说什么,以洛瑜的语言能力和魅力,这样抑扬顿挫的述说,实在是太过身临其境了。

        只听洛瑜又道:“对田昌来说,攻击弱小的国家,只会壮大齐国的实力,他不是大冢宰,开疆拓土的名声也不会落到他的头上,这对他难道有什么好处吗?

        能战胜却不能战胜,这是何等的艰难啊!

        您的疑惑就在于,您不明白谁是您的敌人,谁是您的盟友。

        您不知道齐国现在的主要忧患是谁带来的,在国外还是在国内。

        您认为齐国最大的忧患是谁呢?最大的敌人是谁呢?”

        吕敬已经呐呐不能言了,只是在那里支支吾吾着。

        见到这一幕,洛瑜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便语重心长道:“齐公啊。

        东夷人已经被消灭掉了,田昌告诉您洛国是齐国的忧患和敌人。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洛国从来没有对齐国的土地动过心思,这样的国家友好还来不及呢,反而去招惹他,这难道是理智的吗?

        您的大臣为您定下了与洛国为敌的策略,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您才是最大的忧患啊!

        他们想要保证自己在国中的权力,那么削弱公室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鼓动着您与洛国为敌。

        想想吧,如果您和洛国为敌的话,您首先是失去了一个五百多年的盟友。

        这样齐国的公室就会失去最大的臂助,如果公室的军队发生了意外,您想要向哪个国家出奔呢?

        安氏因为出征外国,结果所有的军队都在战争之中损失,最终被其他的大卿族所打压排挤,悄无声息的消失。

        他们一定还会驱使着齐国的军队来与洛国交战,然后像是抛弃安氏一样,直接将齐国公室的军队出卖掉。

        这才过了几年呐,难道您就将这样惨痛的教训忘了?昔年安宁大夫所栽的柳树还在宫门之前看着您呐!”

        洛瑜这一番声情并茂,直接将吕敬说的破防了,他仿佛已经见到了自己身陷囹圄,见到了齐国的公室被卿大夫当成狗一样的杀,见到了自己的后人被活活饿死在宫殿之中。

        他直接痛哭出声乞求道:“太子!

        您说的是如此的有道理,就像是一盆冷水直接倾倒在孤的头上,孤被田昌这些逆臣假言欺骗许久,从未像是现在这样的清醒,孤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呢?

        还请您看在齐洛两国五百年血盟的面上,援救吕氏啊。

        孤愿意以昊天素王的名义起誓,永生永世延续姬姜之间的友谊。

        不论是打楚国,还是尊奉王室,但凡洛国有所需要,齐国愿意倾尽全国之力襄助!”

        洛瑜这一番话实在是太有道理了,比当日田昌的诡言高出了好几个档次,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去思考,其中的逻辑是环环相扣的。

        即使洛瑜没有这么高的魅力恐怕齐公也会直接相信。

        若是经历了卿族篡权夺位,取而代之公室,甚至周天子正式册封诸侯这种事的话,吕敬估计直接就要给洛瑜跪下了。

        但是即使是现在这种形势,吕敬也感觉无比的恐惧,以公爵之尊,对着洛瑜这么一个侯爵太子摇尾乞怜。

        洛瑜心中安定,微笑道:“齐公莫急,瑜此行前来,就是挽救齐国公室的,您只需要如此做,便能安定国中,虽然损失有些大,但是却能稳定齐国社稷百年。”

        洛瑜开始将自己早就想好的计策,一点一点同齐公吕敬商议起来,双方互相将此次能够投入的资源都放上来,渐渐地充实洛瑜的计划。

        实际上就是洛瑜在说,齐公根据自己所拥有的全部投入进去,来挽回齐国公室的权力。

        两人越是商议,齐公就越是兴奋说道:“太子,您不仅有冠绝天下的姿容,还有超人一等的才能。

        孤实在是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来称赞您,齐国将会永远站在洛国一边,直到天命的终结。”

        洛瑜举掌微笑道:“邦周的天命万万年,洛氏和吕氏的友谊万万年,只愿共同拱卫周天子,这不负先祖的荣耀。”

        齐公击掌道:“以昊天素王的名义起誓,吕氏齐国将永远拥护周天子,愿邦周的天命万万年!”

        ……

        东周时期是剧烈变革的时代,在春秋时期向战国时期过渡之时,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结构性弊端,在时间的腐蚀之下,列国的君权不可避免的下移在卿大夫手中。

        但洛国是不同的,公室不仅依旧掌控大权,甚至还能援助自己的盟友,齐国因此幸免于难,姬姜联盟得以延续。

        周王室在既不增强,又不衰弱的境况之下,继续维持着天子的体面。——《周王朝兴衰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