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你是怎么说话的(2 / 2)

加入书签

        各地常常有很多隐藏黑户,加上可耕种土地并不如后世多,汉末黄巾之乱,就是人口增长,耕地不够,此时再天灾频发,粮食大量减产。

        然后农民唯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

        没饭吃。

        这也是千百年来,农民造反起义的最直接的因素。

        某朝有个笑话,某地一年没下雨,土地干涸,颗粒无收,当地村民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于是相约造反。

        大家选定了日子,拿起锄头菜刀,蜂拥到村口,准备大干一场。

        此时天上却正好下雨了。

        在场所有人立马四散,冲回家里,下地播种去了。

        这就是平民百姓,但凡有一口饭吃,都不会造反。

        所以王朝的规律,便是王朝末期,人口多而闹饥荒,天下起义,然后互相杀伐,人口减少,建立新朝。

        新朝人口少而耕地多,便迎来大治,随着社会发展繁荣,人口产生爆炸性增长。

        数十百年过后,人口饱和,耕地不够,然后遇到天灾人祸,外族入侵,粮食不够吃,于是天下起义,互相杀伐。

        新的循环又开始了。

        所以理智而冷酷的统治者,在商业农业没有大幅度提升的时候,都会试图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

        太平之年的时候,统治者往往会产生错觉,觉得天下繁荣,越多越好,于是鼓励生育,压低结婚年龄。

        等人口爆炸,统治者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了,天灾人祸,盗贼蜂起,民众被裹挟着造反起义。

        黄巾起义就是发生在这个背景下,当上百万的黄巾军出现在户籍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地区时,着实把不知下情,自我感觉良好的汉灵帝和大臣们震得七荤八素。

        自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起,现在已经过了十年了。

        经历了十年战乱,各地人口大幅度下降,地倒是慢慢不缺了,但也衍生了另外一个问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战乱灾祸严重的地区,经济完全崩溃,且时时遭受兵匪骚扰,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便群起迁徙,去经济稳定,没有战乱的地区。

        于是十年间,人口开始往富庶的大州慢慢聚拢。

        比如袁绍的冀州,陶谦的徐州,刘虞的幽州等。

        没错,别看幽州此世算是苦寒之地,偏偏土地肥沃,盐铁极为发达。

        这其中,徐州经济最好,陶谦治理有方,几乎没有受战乱波及,许多百姓群来徐州定居。

        然而陶谦此人,早已和袁术公孙瓒联盟,绝不是个没有野心的人物。

        甚至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趁着曹操和袁术攻伐时,陶谦派兵进入了曹操兖州地界,占领了任城泰山两郡。

        此事虽然多有曲折争议,但袁熙还是倾向于陶谦是有预谋的。

        曹操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带兵反攻陶谦,连克十余座城池,打得陶谦闭城不出,直到第二年春天才领兵回兖州。

        其间曹操于是一屠徐州,死者无数,泗水断流。

        袁熙觉得,在这件事情中,曹操如果不搞屠杀,其实也算是占着些道理的。

        偏生他把怒火发泄到百姓身上,虽然能激励兵士,但是也和徐州结下了死仇,反抗不断,后世直到曹操去世,徐州都没有完全安定。

        如今袁熙要做的,是阻止曹操以曹嵩被杀为借口的第二次大屠杀。

        按照记载,死者可能有十万计。

        后世因为徐州等地死人太多,曹操才从幽并巴蜀等地迁数十万人到内地,导致边疆人口稀少,外族趁虚而入,产生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袁熙真的不想和曹操作对。

        曹操给他的压力太大了。

        不像现在的刘备,除了关张,几乎没有什么谋士和武将,要吃很久的亏,才能成气候。

        曹操现在虽只有半州之地,但有名的谋士大将,皆已经在其麾下,差不多已经是完全体了!

        但正是这样,袁熙更不能放过眼前这个难得的机会,如果成功的话,保全百姓性命,得到名声,私下结盟,可谓一石三鸟之计。

        袁熙想看一看,如果曹嵩一家还活着,曹操没有了孝道这个最光明正大的理由,还会怎么攻打徐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