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天子心意(2 / 2)

加入书签

        所以李典的话,落在众人耳里,并没有多少说服力,曹营将领哪个不是刀山血海过来的,就是太史慈文丑,他们也未必怵头,更何况一个没什么名声的徐晃?

        董承连忙道:“陛下英明。”

        夏侯渊出声道:“此人是谁?”

        刘协点了点头,但随即摇头道:“我还是不太放心。”

        李典赞同道:“确实,我曾经和他交过手,若是继续打下去,我定然有败无胜。”

        陈群顿了一下,又在青州方向画了一个圈,“还有一个。”

        当下曹军将领低头思索应对幽州弓骑兵的对策,陈群却是又在黄河上画了一个大圈,“还有很麻烦的是,凶虎那支水军的动向。”

        你行你上啊?

        陈群却是浑然未觉,开口道:“所以想要对付凶虎,就要算出其留下的后手,提前想出应对之策,方能反过来将其压制,从而取得胜机。”

        曹休听了,冷哼道:“大不了咱们抢便冀州便是!”

        曹营众人纷纷热烈讨论起来。

        许褚听了,心中却不以为然,上次听说就是几十人围殴这赵云,不还是没有成功?

        只怕这赵云能够利用曹营众人配合不熟练的弱点,反而有针对性的让众人束手束脚,无法施展,这个时候,人多未必就是好的。

        “我仔细研究过徐州之战的经过,无论是不是凶虎有意为之,其人一是喜欢奇袭,二是喜欢保留后手。”

        众人面色凝重起来,骑兵的只有关键时刻才会冲阵,其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作为游击箭手存在的,而出生于马背上的幽州铁骑,箭术能稳稳压制曹军,这是非常难以对付的。

        董承从怀中掏出两封手书,交给刘协道:“密使已经和两方碰头了,并且两边都在陛下的手书上写下了名字。”

        “黄河的事情好办,咱们现在调集数百人,将沿途黄河再堵几个地方便是。”

        “不过这事情极为机密,朕并没有告诉温侯,等一切准备好,便突然发动,清除曹贼在朕身边的人,然后离开怀城,移驾往南!”

        陈群又在邺城北面的幽州位置,往下画了两个箭头。

        众将纷纷出声,大部分都觉得夏侯渊太过谨慎,此时陈群却发声道:“夏侯将军说的很有道理。”

        曹洪劝阻道:“当务之急还是完成曹公的托付,一切以打败敌人为重。”

        “诸位已经听说了,有一支来历不明骑步军,在黄河沿岸破坏码头,导致袁谭大军主力迟迟不能渡河。”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都有些心里不舒服,这不是明摆着说自己这些人无能,挡不住对面的攻势吗?

        司隶怀城之中,在刘协寝宫内的密室,刘协正单独召见董承,他直截了当开口道:“事情如何了?”

        “年前幽州击退关外鲜卑一战,动用了阎柔鲜于辅领军的两支骑兵,这次邺城之战,换做是我,必然会将其调过来相助。”

        而且李典初次随夏侯渊在徐州参战,就被幽州军击败,随后又在漳河跟随夏侯惇时,再次被袁熙击败,这种两战两败的战绩,比起参加过数十场大战的他们,自然是差了许多。

        陈群也不推辞,当下走到挂起来的麻布地图前,拿起炭笔,在上面指点起来。

        他略略停顿一下,“你觉得张燕可靠吗?”

        其在徐州之战时,将刘备算计的死死的,光这份揣摩人心的功夫,自己就略有不及,当下开口:“那依长文看,对面会有什么后招?”

        “他深受先帝之恩,应该会承陛下的情分才是,而且曹操能给他什么?”

        曹营将领听了,也不以为意,毕竟李典如今也只是个小小都尉,只有因为颇受曹操赏识,才成了夏侯惇部将。

        “诸位请看,这是邺城。”他随手在邺城上面画了个圈,然后在下方点了四个点,“这是邺城方向派出的四员大将。”

        “凶虎必有后着,我猜他的后着,便是幽州铁骑。”

        “明天我会颁布任命,将八千近卫划给王子服种辑等人分管,给张燕留三千即可。”

        “而且徐州至今也没有此人动向传来,所以我怀疑,这人是跟着凶虎船队前来,然后出于种种原因下船了。”

        虽然新到的战马并未训练纯熟,但配备了另外一支马镫后,骑兵的作战能力加强不少,加上马匹数目已经不虚对面,曹纯也有信心和幽州骑兵面对面拼杀个痛快了!

        “如今计划便是清除曹操党羽后,马上离开邺城,南下荆州,同时让温侯挡住南面的袁术军。”

        “等两边纠缠时,我们从南阳进入九江,此时孙策会带兵北上,和刘豫州一起突袭颍川,击溃曹军,为陛下南下打通道路。”

        “然后陛下从庐江渡过长江,到豫章落脚,暂时远离中原这乱战是非之地,在刘豫州和孙策的帮助下,慢慢壮大力量,兴复汉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