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张榜日,高丽使节团抵京(2 / 2)

加入书签

        诸如此类破绽,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

        按理说,把做出来的假帐,交给朱四郎,应该能蒙混过关。

        可万一呢?

        给太子抹黑。

        太子必然厌恶吕家。

        砰!

        就在此时,门突然传出响动。

        吕本、吕兆脸色顿变。

        吕兆猛地跳起,箭步冲向房门,开门怒叱:“谁!”

        无人应答,安静的只有风声……

        吕本黑着脸走来,低头……

        一个信封摆放在门口。

        弯腰,神色凝重拿起信封,左右查看,确定无人后,压抑吩咐:“关门!”

        啪!

        父子二人关门,折返书桌。

        吕本坐下,盯着信封,沉思片刻后,双手颤抖拿起信封打开。

        看清里面东西时。

        脸色瞬变。

        “父亲,怎么是一道折子?”

        “不……不是普通折子……”吕本老脸蜡白,嘴唇哆嗦,声音发颤,“是锦衣卫密奏……”

        他在太子书房,见过类似的密奏。

        这是锦衣卫闻风奏报的专用密奏。

        噗通!

        吕兆脚跟发软,跌坐在地。

        吕本恨铁不成钢瞪了眼,就这点胆魄,还大言不惭,说什么不怕朱四郎。

        狐假虎威的废物!

        要是没了和太子这层关系,他又死了,这个儿子,什么都不是!

        ‘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让太子爷,喜爱允炆,如现在朱皇帝喜爱朱四郎!’

        这一想法,从未如此刻这般坚定。

        儿子是个扶不上墙的阿斗。

        吕家兴衰荣辱,全靠闺女和允炆了。

        他的目标不高。

        那个时不时出现在脑海的魔念,尽管时不时闪现,但他绝不敢妄想。

        更不敢付诸实践。

        只要允炆能像现在的朱四郎就行。

        瞧瞧朱四郎现在多威风。

        在朱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恐怕已经和太子爷不相上下了!

        朱四郎可以。

        他外孙也可以!

        吕本深吸一口气,收敛思绪,颤颤巍巍打开密奏:属下密查,查出,乃太子岳父……

        啪嗒!

        吕本手一哆嗦,密奏掉落桌案。

        北平十局!

        姚广孝和朱棣在北平秦王府对弈,他吩咐心腹,把消息捅出去,造成整个北平轰动。

        竟然被锦衣卫掌握了!

        朱皇帝知否?

        太子知否?

        是谁把这东西,送到他府外?

        朱四郎?

        不可能!

        ……

        极度恐惧中,吕本脑子乱糟糟,各种猜测冒出来。

        差点自己把自己吓死。

        好一会儿,总算冷静。

        苍白脸上,冷汗涔涔。

        “父……父亲,这是谁送来的?想要干什么?”吕兆双手撑着桌案,结结巴巴惊恐询问。

        在吕本极度恐惧时,吕兆也看过了密奏内容。

        吕兆双目圆睁,惊恐看着吕本。

        他想不明白,父亲为何胆大包天,做这等犯忌讳之事。

        吕本闻声回神,瞪视吕兆,“为父这么做,是在捧杀朱四郎!”

        “父亲,这段时间,金陵百姓热议朱四郎……”

        吕本冷笑摇头,“这不是为父做的,应该是另一伙人,想要捧杀朱四郎,想要太子爷和朱四郎反目成仇的,可不止为父一人。”

        话罢,冷冷瞪视,补充道:“此事,对外不许声张!”

        吕兆忙点头。

        让太子爷和朱四郎反目成仇,想想就让人兴奋。

        朱四郎死定了!

        但这么大的事情,一旦被朱皇帝察觉,就得掉脑袋。

        关乎性命,他得多傻,才会对外声张。

        吕兆视线重新落在密奏上,“父亲,是什么人把这东西,送到书房外?”

        吕本拧眉,“这东西,应该是以前的北平锦衣卫总旗,也就是现在的百户纪纲调查出来的……”

        但纪纲才来京城多久。

        且只是一个百户。

        不可能在吕家安插探子。

        能接触这份密奏,且能安排人,送到书房外。

        有且只有一人……

        “蒋瓛!”

        吕本很快就锁定了蒋瓛,“这份东西是蒋瓛送来的!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他有很多机会做这件事,偏偏今晚……”

        话音戛然而止。

        吕本脸色变了变,随即抬头,吩咐:“明日,朱四郎学生来督查,交代,全都交代!”

        蒋瓛偏偏选今晚,是向他示警!

        至于为何没有直接夹个纸条之类告知。

        这鹰犬头子,是一点把柄都不想给他。

        他也永远不可能,拿着这份密奏去揭发蒋瓛。

        揭发蒋瓛,就等于揭发自己。

        ……

        “示警同时,蒋瓛也在向咱们父子示好,这份密奏,大概率被蒋瓛压下了,朱皇帝并不知晓……”

        说着,吕本就把密奏放到灯烛上点燃。

        亲眼盯着密奏化为灰烬,焚烧的一点不剩后。

        呼!

        才长长吐了口浊气。

        吕兆也松了口气,拧眉狐疑道:“父亲,蒋瓛为什么要向咱们示好?”

        ……

        “指挥使,示警已经发出。”

        镇抚司衙门。

        昏暗官房内。

        千户站在门口阴暗角落,低声道。

        哼!

        蒋瓛气哼一声,“吕氏父子都是蠢货!”

        他本打算,留着这道密奏,将来在关键时刻,或许可以用这道密奏,拿捏吕本。

        吕本是太子侧妃之父。

        拿捏住吕本,可以得到很多利益。

        甚至关键时刻,可以成为护身符!

        可吕氏父子心疼一点财货的愚蠢行为,让他不得不把拿捏改为示好。

        示好就意味着。

        将来与吕本合作,至少得是互利互惠才行。

        他为何不写一张纸条,告诉吕本:锦衣卫已将百官案底,秘密移交朱四郎?

        这种纸条,提及锦衣卫,就是给吕本送把柄!

        他宁愿使用这道密奏,也不会送把柄给吕本。

        “算了,吕本毕竟是太子侧妃之父,交好就交好吧。”

        其实,他更想和常家人交好。

        这不是没机会嘛。

        ……

        翌日。

        孩子们再次出现在朱紫巷。

        勋贵、皇亲国戚十分配合。

        ……

        第三日。

        张榜日。

        礼部。

        尚书官房。

        赵翥一边收拾,一边交代左右侍郎:“我要去迎接高丽使节团,举人考排名顺序议定后,就马上派人去城内张贴,这件事,不必请示陛下了,就算请示,陛下为避嫌,也不会过问。”

        “让他们公平公正!科举考,绝不许带入个人情绪!”

        ……

        科举阅卷,有一个标准流程。

        一阅,要选出能上榜的。

        二阅,就要匿名对考生试卷,进行一次名次排序。

        三阅,拆掉籍贯栏封条,对排序进行微调,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地域平衡问题。

        虽然分南榜北榜。

        可一榜之内,地域与地域间,也有差距,有些读书不昌盛的地域,朝廷总要通过微调名次,予以一定照顾。

        今年举人考,拖到张榜日,都无法统一意见,问题就出在朱四郎的排名。

        此番参与评阅的官员,好几个是支持太子的。

        三阅拆除封条后,朱四郎的名次就成了众人争执的焦点。

        之前他一直没表态,就是想等这几位同僚,自行统一意见。

        可现在看起来,他不插手,是不行了。

        遏制朱四郎,还可以想其他法子。

        绝不能以破坏科举公平为代价!

        他绝不容许这种事发生。

        “告诉所有参与阅卷的同僚,对待每个上榜士子,只把他们当做寒窗苦读的读书人,不要因人家是皇子,就把这种与科举无关的因素考虑进去!”

        要是阅卷同僚,只把朱四郎当个读书人看待。

        按照对待读书人的标准,审阅朱四郎的考卷。

        或许,早有结论了。

        “下官马上将大人的吩咐,传达给各位同僚。”

        ……

        于此同时。

        应天府衙外。

        已是人山人海。

        “怎么还不张榜。”

        “可不,俺现在就想知道朱四郎有没有中举,考了多少名。”

        “俺也是,俺还想看完,赶着去城外,看高丽人长啥样。”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今天两章,总计11700多字,明天争取更多一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