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终于回来了!(2 / 2)

加入书签

        最近一年,整个吕宋,谁家成婚不给女子准备一个小巧的手摇缝纫机,都会被人笑话的!

        如今,自行车需要更多钢铁以及轧钢生产线生产的大量预制件。

        就连东旭,研究弹道需要精确时间,搞出来的钟表,据说也要由钢铁制作出来,十分精密的发条。

        畜力收割机、手摇缝纫机、自行车、还有他们现在乘坐的这种更加舒适的马车,等等一切新玩意,成功消化了建铁桥时,不计成本新建的一千座小钢炉。

        轧钢生产线稍微改造一下,就能为这些新鲜东西,提供预制钢件。

        现在,四叔治下,他们乘坐的这种舒适马车,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出行工具。

        富人购买。

        就连普通百姓也购买,专门提供运输人的服务,赚的盆满钵满。

        也就是需求量太大。

        而这种马车制作产量跟不上,所以现在只满足燕藩内部,没有像缝纫机一样,大规模贩运大明。

        不然,她可以肯定,移民会越来越多。

        去年,从大明迁徙燕藩的百姓就已经超过五万名额,达到了五万一千多人。

        有数千人是听说燕藩种种,没有在朝廷备案,偷偷贿赂海商,或者直接藏在海商的船上,跑到四叔燕藩的!

        对于这种情况,四叔担心引起大明朝廷的误会,已经多次严厉提醒往来的海商,每次从大明出发前,一定要检查船上的每一个角落。

        倒不是四叔不想要百姓。

        燕藩太缺人力了。

        只是,担心引起大明朝廷误会罢了。

        就在娜仁托娅思考着,大铁桥建成一两年后,燕藩突然间新事物爆发潮时。

        马车来到土桥村开办的工厂前面

        八叔、周世显等人已经在工厂外面等着了。

        宽二十米,长约百米的砖瓦厂房,除了门口侧面,挂着一块写着‘飞马牌自行车制作厂’木牌外,再没其他装饰。

        粗犷中,也展现了工业的恢弘。

        马车停下。

        朱棣、徐妙云尚未来得及推车门下马车,八叔、世显已经走来,八叔拉开车门,高兴笑道:“王爷……”

        朱棣无奈笑笑:“八叔,还是叫我四郎吧,亲切。”

        随着权柄日盛一日,身边能和他平平常常说说话的人也没了。

        八叔他们现在也拘谨了。

        八叔穿着一身劳动布制作的分体式工装,一点都不像个工厂管理者,反而更像个工人,讪笑挠头,“四郎,你们可总算来了。”

        朱棣、徐妙云笑着下车。

        “八叔,这就对了,要是连你们都不跟我们寻寻常常说话,那我们可真是活的没意思了。”朱棣笑着握住八叔的手,微微用力拜托。

        杨八叔明白,暗暗感慨,笑着点头。

        “走,八叔,带我们进去看看你们的飞马自行车。”

        八叔笑着招手:“四郎,我陪着你和大丫,让世显给你们介绍。”

        朱棣看向同样身穿一身工装的周世显。

        工业区,私人的雇工身股制工厂很多。

        除了冶铁还在他为首,燕藩政权的掌控中。

        类似马车、自行车、手摇缝纫机、畜力收割机这些工厂,全都是私人承办。

        就连轧钢生产线,在建成大桥后,燕藩扶持的研究团队,帮忙完成改造升级后,也全都出售给私人了。

        在一些重要行业,他要保持官府控制。

        比如冶炼钢铁。

        这关系一国军事工业,也关乎国本民生。

        至于其他行业,他都放开让私人承办。

        燕藩政权的专利,燕藩只收取专利费。

        就如搞乡土村社,他不想权力插手。

        搞工商业雇工身股制,他也不想权力过多参与其中。

        任何经济,他都时时刻刻警惕发展成官僚经济。

        反正有身股制制度存在,商人挣取的财富再大,都要不经官府权力,直接在民间进行一次分配。

        人民经济的财富,绝不会像精英经济,彻底流向少数人。

        朱棣和徐妙云边往内走,边询问:“八叔,看到祈婳那个疯丫头了吗?她说先来看你。”

        “来了,听说前面沈家钟表厂,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一只,更加小型,大约一人高的精致钟表,准备送给四郎时,一群孩子,就骑着车,跑去看这只小钟表了……”

        朱棣点点头,没有过多询问钟表厂。

        反正一会儿要去看看。

        走入工厂内部。

        朱棣瞬间被吸引。

        周世显介绍道:“先生,咱们这个厂子,按照先生的提示,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组装一辆自行车,总共分为三十二个工序,分别是:上车条,装轮胎……咱们厂子里,总共有四条生产线……”

        朱棣一边听,一边凑到生产线查看。

        其实,这也不算是流水线。

        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

        现在无法实现后世那种零部件直接传送。

        做好后,只能由工人,送去下一个生产工序。

        这样的好处,就是只做一道工序,更容易熟练上手,质量更有保障。

        “有没有和其他两家工厂作对比,你们飞马自行车和其他两个牌子的自行车,在制作速度上,有没有差别。”

        质量,肯定是流水线生产质量更高。

        毕竟其中有很多连接建构,需要用到铆钉。

        没有流水线,很多时候,在制作工程中,容易对某些工序遗忘或者忽略。

        周世显笑道:“王爷,经过十几天适应,我们统计了,现在平均每半个时辰,我们能生产一辆自行车,要比其他两个工厂快一倍左右,随着熟练度增加,应该会更快……”

        ……

        朱棣一直参观来到厂房后门。

        去沈家钟表行前,笑着嘱托道:“八叔、世显,你们通知其他两个厂子,你们三个厂子,帮我再造两百辆自行车,明年雄英成婚,我即便不回去,大丫、祈婳、雍鸣也要代表我回朝……”

        “四郎,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

        ……

        “王爷!”

        朱棣来到沈家钟表厂时。

        沈至已经在外面等着了。

        朱棣笑问:“听说,你们把钟表的个头,缩小到了一人大小?”

        东旭为了计算重力加速度、弹道加速度,搞出的那个钟表个头简直太大了。

        足足有三张桌子那么大!

        主要是发条技术太难了。

        钢炼制出来,但东旭自己搞,即便有燕藩治下的匠人提供帮助。

        最开始搞发条时,发条的体积也无法做小,大的吓人!

        沈至含笑点头,“臣在东旭提供的技术上,又请了好多匠人,对用作发条的钢重新研究,通过锻造钢铁,反复试验,总算找到了适合把发条做小的钢技术。”

        朱棣认真听着。

        东旭的发条做不小,其实主要原因还是钢的问题。

        而东旭,只是搞加速度研究,没兴趣反复寻找,一种更合适的钢,做发条。

        现在炼制的钢铁,碳含量在生铁和熟铁之间。

        每一炉,只能确保碳含量属于钢。

        但碳含量的多少很不稳定。

        这就造成了一旦用来做发条,除非放大发条,否则,越精细,制作出来的误差越大。

        “这很好。”朱棣拍了拍沈至的肩膀,“你们沈家算是咱们燕藩治下,最有钱的富豪之家,你们不去搞手摇缝纫机、自行车这种工艺简单的东西,反而愿意花钱搞这种工艺要求更高,技术含量更好的东西,这很好……”

        商人其实就应该如此。

        有能力,底蕴深厚的就去搞难度更大的。

        把那些难度小的,留给别人。

        这也是有责任商人一种富有社会责任的表现。

        在这一点上,沈家就做的很好。

        如今,沈家已经全面退出海贸,专心往造船行业、钟表行业发展。

        从民间商人的角度,承担起了探索新技术的责任。

        沈至高兴笑着,“王爷、王妃、请!”

        “阿爹!”

        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座,一人高的红木钟表,观察打量,祈婳第一个注意到朱棣,激动大喊一声:“快看这个钟表,好漂亮!就像一个小房子。”

        朱棣、徐妙云凑近。

        的确像极了小房子。

        钟表的外部建构,结合了华夏传统建筑风格。

        一面玻璃内。

        时针、分针、秒针滴答滴答转动着。

        时针、分针、秒针这种叫法,是他命名的,当时东旭搞出来,命名的很拗口。

        不过,六十进制与他无关。

        是东旭根据十二天干地支,和六十甲子这一套古人研究星象的学术,结合现有的日冕,搞出来的。

        看着三根被涂上不同颜色,粗细不一的指针缓缓转动,朱棣询问:“现在还是需要每隔半天,上一次发条吗?”

        东旭搞出来的那台钟表,就要每隔半天上一次发条。

        不然误差就十分大,时间就不准了。

        “王爷,随着我们现在掌握的锻钢技术,我们制作的发条,已经做到,一天上一次发条,就能保证准确的程度,同时,这种发条,经过反复试验,一千三百次反复松紧后,就会断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这种钟表,可以使用三年!”

        朱棣笑了。

        技术、工艺进步都很大。

        东旭最先搞出来的发条,使用二十几天就会断裂。

        “你们对核心技术进行了改进升级,按照咱们燕藩的规定,可以少给东旭他们一点专利费……”

        “不用不用!专利费本来就不高,这样一座钟表,我们在外售卖,绝不少于一百两,其实,成本也就三十几两,拿出利润的百分之一,这专利费真不高……”

        沈至连连摆手。

        他还能和东旭,以及其他几个匠人,因为这点专利费斤斤计较?

        朱棣含笑拍了拍沈至肩膀,叮嘱道:“同时,也制作一些便宜点的,我希望,你们能不断提升技术,达到简化工艺,从而实现更低制造成本,未来,让钟表进入千家万户,我在土桥村当农民那会儿,我们每天地里干活收工,全凭看太阳,如果是阴天的话,就连个时间早晚都不清楚了,很多时候,看不到日头,也不饿,就继续干,等收工回家,王妃做好的饭,已经热了好几次了……”

        哈哈……

        众人不由全都笑了。

        祈婳挽着徐妙云胳膊,低声询问:“娘亲,阿爹说的都是真的吗?祈婳好羡慕你和阿爹。”

        徐妙云含笑抬手戳了戳祈婳额头。

        朱棣离开沈家钟表厂时,同样叮嘱沈至,这样式的钟表,给他多准备些。

        ……

        “王爷!”

        朱棣和沈至说完话,刚要上车时,一辆马车匆匆而来,叶茂急匆匆下车,远远就喊:“俞统制他们回来了!”

        朱棣微微愣怔,随即激动道:“六叔,快,快送我们回去!”

        三年多了!

        他都认定,俞靖、靳宓他们遇难了!

        没想到,三年了,他们回来了!

        “靳宓回来了!”

        “靳宓师兄回来了!”

        ……

        祈婳、雍鸣一群孩子激动叫喊着,抢在朱棣前面,骑上车,就匆匆冲向海军大营方向。

        沈至目视朱棣等人离开,招手:“快,准备马车,咱们也去看看,好家伙,三年时间回来了!”

        沈至坐上马车,看着外面林立的工厂,冒着滚滚浓烟。

        看着海岸对面,两三层,三四层红砖瓦顶的房舍。

        眼中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激动。

        燕藩变化太大了!

        王爷快登基立国了吧?

        朝廷到时候,会派什么人来?

        他亲眼见证,都时时感觉冲击很大,朝廷就算有锦衣卫,没有亲眼看过,恐怕也感受不到这种冲击吧!

        逼王爷出走大明,绝对是大明的损失!

        今天八千字,明天争取恢复九千字,求一下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