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税制(2 / 2)

加入书签

        等到朝会结束后,朱见深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在百官的高呼声中,朱见深离开了奉天殿。

        回到寝宫后,又在宫女的摆弄下,换上了常服,而后吃完奶后,就上床睡觉了。

        他到了晚上的时候,还要参加晚朝。

        晚朝与早朝的区别很大。

        只有四品以上的大员,或是公侯才能参加。

        张辅,于谦,朱寿,告假的李贤等一干大员参加。

        朱见深仔细打量了一番李贤,这个相貌不扬的中年人的本事不小,在乱军之中都有逃生之法。

        关于土木之变的历史在朱祁镇复辟后,曾经修改过一些,而主刀修改的就是李贤。

        这也是在后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版本的缘故。

        晚朝上,于谦拿出了抚恤的详细章程,也是吏部,兵部,户部三部相互拟定的,并让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监督。

        兵部拟定的名单,亡七万,伤四万,都按照这个抚恤的标准进行。

        为了这一项,户部就要初步拿出一百一十万两白银,还有后期的地方官府肯定会伸手索要补助,户部初步推断要拿出一百六十万两的白银。

        户部负责拨款,吏部负责考核,兵部负责发放,都察院负责监督三部,合理合法合情。

        但这需要花费户部一年进账的一半。

        对于明朝的税收一直是被诟病。

        那么大的一个帝国,富裕一些的年头税收才过了三百三十万两白银入得户部。

        而他得继承者大清,一年的税收就能达三四千万两,是大明的数十倍。

        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吗,人口基数不变,田亩数量没有大幅增长,核心区域不变,怎么会大爆发的递增呢。

        实际上这就是两个朝代的税制不同,大明的税制稍稍复杂且弊端很多。

        比如说一个县府每年的税收有三千两白银,会留下两百两白银留在县府,一千五百两白银送到府衙,由府衙统一调度,分给当地的卫所,省司,宗藩等衙门中,一千两白银直接交付给京师的其他衙门,比如工部,内库,大理寺等衙门去。

        而到户部的银两只剩下三百两白银。

        这就造成了户部经常哭穷的原因,因为在税收还没有到户部库房的时候,都已经被分配的差不多了。

        而在神宗之后,增加了辽饷,剿饷,练饷,俗称三大税,明朝一年的税收就到达了两千多万两白银。

        而大清的税收几乎都是在延续了大明的制度,却由户部统一收纳,分配,这样一来他们的这个税银就达到了三千万两之上,至于明末的三大税,在顺治元年的时候,取消过,但却因为财政压力过大,就在顺治四年重新加上,并且列入了正税之中。

        而雍正时期搞得摊丁入亩,耗羡归公,雇役等政策和改革,都是张居正在万历改革中玩剩下的,而矿税,商税,关税等都是对应着明朝的后期的”隆庆开关”“万历征收矿税”来了一次全继承。

        大清的税收制度几乎是对大明的税收制度,来了一些微调,让他更其简单,又能将财富紧紧握在朝廷的手中。

        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货膨胀的缘故,造就了大清要富裕很多的假象。

        白银的大幅流入,导致了粮食的价格不停的攀升,拿兑换率来算,清末宣统年间的税收是两亿六千万两白银,而明末崇祯年间的税收是两千一百万两白银,按照白银来算,大清是大明的十一倍,可或是兑换成了粮食话,却不足一点五倍。

        别看朱见深只是一个小学老师,可他却懂得这些。

        终归原因就是课下的生活很闲散,大都数时间都在看书,在加上他姓氏的缘故,对明清两代研究的也比较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