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朝会(1 / 2)

加入书签

大朝会。

        朱见深坐在龙椅上,听着下面的臣子奏对,一直都没有说话。

        御史们奏对完后,于谦又奏报一番改土归流国策的实施情况。

        在原建州三卫的聚集地,已经初步完成,而海西各部,毛怜部等部因汉化程度不高,推进百户所的进展稍慢。

        而所得到朝鲜新土,统一并入平辽府,设安平县。

        在安平县是有群居的基础,所以比海西各部进展都要快。

        李贤又将内阁对河南的旱灾的赈灾章程,也在朝会上向朱见深奏报一番。

        自夏入秋,河南沁阳府滴雨未下,五十余万百姓无明年之口粮。

        内阁票拟,决议开放三个粮库,而后推户部拨款十万两在江南水乡购买粮食,运往沁阳府,监察御史已经到了沁阳府,督察官府实行赈灾情况。

        改土为流不争朝夕,但百姓的事情却是大事。

        故朱见深对此非常上心。

        在票拟的官文下面,就已经御批“生民之事,国之大事。”

        此时听完李贤说完后,便接口说道:“开放河南当地三个粮库,用十万白银,可够?”

        “陛下,这三个粮库,每一个都是十余万人一年的口粮,户部拨银购稻米,只是对其补充。”李贤赶忙说道。

        “诸事要多做准备,三个粮库在今年年底,放粮后,河南各府要筹措粮食,早早的补充这三个粮库。&34;

        &34;是,陛下。”

        实际上这种粮库在后世来说,就相当于国家储备粮。

        每个府几乎都会有一个到三个不等,以应付不时之需,当然这种粮库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但不然,这些粮库的开启需要严格的制度,它既是储备粮,又是军粮。

        而大明的税收主要是粮食税。

        粮食税在洪武年间占全国税收的八成左右,只不过在后续的发展中,这个比例一直都在下降。

        因为宝钞几乎成了烂大街的存在,那么对白银的需要就大了起来,所以对于民间用银钱代替粮食的行为也就默许了。

        农业文明的顶峰,就是有粮食。

        在京城旁边的通州。

        就是大明最大的官仓之一,也是北方最大的官仓。

        他供给的是整个京师日需用粮,北方战事的军粮。

        现在的通州粮仓的存粮可以让整个北方的百姓们吃一年。

        “百姓之事,无小事,赈灾之事,关乎民生社稷,李辅臣,你要对赈灾之事宜,事事梳理,绝不能在里面出现任何一个害群之马。”

        “户部,吏部也要多多上心,追踪,在赈灾事宜之后,朕会派锦衣卫去灾区,若是打探到了官不尽责,吏不尽力的事情,首要追责李辅臣,涉事人员,严惩不贷。”

        “是,陛下。”

        朱见深看向了于谦,而后说道:“于太保,灾慌之后,免税收徭役三年,可行。”

        “陛下仁慈,可行。”

        官员们听完之后,心中都无比的惊讶。

        临朝的皇帝,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孩子,这般老辣的处理手段,即便是太上皇也没有啊。

        朱见深说完之后,便不再说话,看向了徐有贞。

        徐有贞低着头,不敢抬起来。

        我擦,难道徐有贞下了软蛋。

        不敢发难吗?

        而李贤也是如此,时不时的回过头看一下徐有贞。

        你再不说话,我们就退朝下班了。

        朱见深轻咳两声,想要提醒一下徐有贞,但徐有贞却好像没有听到一样,还是低着头,看着自己的鞋子。

        朱见深心中不由哑然,这去了一趟朝鲜,胆子变小了吗?

        李贤看向徐有贞,轻声说道:“徐都御史,朝鲜之事,难道不要在朝堂上说一说。”

        徐有贞听完李贤的话后,才抬起头看了一眼李贤,而后他缓缓说道:“李辅臣,那朝鲜之事,都有出使碟记,你不早就看过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