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属国降级(2 / 2)

加入书签

  实际上石亨决定进攻之前,黎朝皇帝黎宜民就曾经为了避免战争的来袭,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首先是派遣高规格的使团前往镇南关,言及,可献出户籍人口的详细信息,甚至自愿从属国降级为属地,这个奏章到了京师之后,朱见深只是给石亨,韩雍二人回信,一切按照原计划进行。

  这都准备两年了,不打不就成笑话了吗?

  在镇南关没有得到回应之后,那黎宜民就让自己的弟弟黎思诚,也是黎太宗的第四个儿子,带上礼物,前往明朝京师,想要通过大明高层的介入,来结束这场他没有准备好的战争。

  不过黎思诚所带使团,刚刚到了广西,见到了韩雍之后,石亨就开始进军了,而韩雍也将黎思诚使团给扣了下来。

  下去之后的徐有贞开始召集了礼部的官员,一起为了官学收集材料,用了三个时辰,就完成了大部分,而后他又开始走访了一些,在县学有过读书经历的官员询问。

  到了傍晚的时候,徐有贞就拿着自己整理好的东西,前往了乾清宫。

  在徐有贞的字典之中,今日事今日毕,更不用说,是为了皇帝陛下做秘书性质的工作了。

  乾清宫中的朱见深看着徐有贞搞得竟然那么快,也有些诧异,抱着徐有贞想应付自己的心理,看了起来。

  这一看,就知道徐有贞是下了真功夫了。、

  对于大明的县学,还有私塾都有了详细的记载。

  开办官学,洪武年间就在进行,不过只是止步于县学,对于生活在乡下的百姓,是没有涉猎到的。

  并且这个官学,说白了发展的久了,也成为了给与地方特权组织福利的场所,除了你真的是天才,不然你根本就进不去。

  明初建国之时,太祖高皇帝便成立学校。

  国子监是大学,县府学为中学,社学就类似于小学。

  因为经受蒙古的残暴统治以及数年战乱的影响,让刚刚成立的大明,在选士方面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大家都是文盲,怎么搞建设。

  扫文盲就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

  而后,朱元璋便将开创县学定义为:“最急务,当速行之”。

  半月之后,太祖高皇帝就向全国发布了一份关于大建府、州、县学的诏书。

  府、州、县学是在全国府、州、县衙门所在地设立的一种官办中学。

  现在内地传统府衙为一百八十二个,州为两百八十三个,县为一千二百三十六个。

  明初全国府、州、县学的总数有一千八百余所。

  府、州、县学每年招生一次,考生有两大来源:一是“民间俊秀有才有钱”,二是“官员勋贵之子弟。”原则上六品官员孩子就可以直接进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官方设立的学校是跟普通的农家孩子是没有一点关系的,更不用说,最高的学府国子监了。

  一千八百所学院,每年只能招收六万余名学生,这也是太祖高皇帝亲自定下的定额。

  府学生员40名,州学生员30名,县学生员20名。

  初看六万学生是极多的,可若是跟全国适龄百姓人口一对比,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而且经过发展,有天分需要上官学的人,是上不了的,而不需要上官学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却都在官学之中上课。

  只因为大明的种种优待,不仅给了官学学生一种政治上的肯定,也给了其实打实的好处。

  这些学生从上学开始就开始享受大明朝廷给的优待,被称之为“廪膳生”,每月相对应的学政衙门都会给其“食米六斗”的补贴,还对他们实行免费供给以“鱼肉”的伙食优惠,此外这些学生还享有免役特权,并能荫免其家差徭“二丁  。

  没有什么关系,日子还算过得去的百姓,为了改变孩子的命运,就会将这些孩子送往私塾里面读书识字,但也也是一小部分,而私塾的老师,也都是一些读过私塾的人,他们的水平并不高,教出来的孩子也根本无法跟县学中走出来的比较。

  说白了,现在大明所有的上升通道,都是闭塞的,寒门出贵子,不假,可首要条件是你必须是寒门,祖上曾阔过的。

  虽然朱见深想着要开创一个百家争鸣的大明社会体系,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为普通百姓心中对于成功的定义。

  可他也清楚,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自己即便朝着一百活,都看不到这种转变。

  他只能潜移默化的去影响,比如增加工匠的高度,待遇,比如解除一些商人的限制,而普通的农垦百姓,就要不留余力的树立他们是天下之根本的信心,慢慢的减轻士大夫的影响力。

  即便是自己的上一世,世界都变了,大家心里面也都相信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事情,可他们的身体却很诚实,百万的年薪比不上月收入六千的铁饭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埋藏在所有百姓内心深处的种子,上岸考公,也是百姓心中对于自己孩子的期盼。

  这没有什么错,当然在另一方面来说,也并不可悲,五千年的传承,让所有的百姓,都知道安定的重要性………………

  徐有贞看着陛下的脸色,时而轻缓,时而凝重,当下心里面也没底气,七上八下的,难道陛下觉得自己收集的信息不对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