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进策(1 / 2)

加入书签

安西都护乔师望,上了一本,他认为西突厥部南北对立,交战不休,西域诸国多受其累,不得不选择加入战争,以至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

他认为该在天山以南,大量的口存贮粮食,让使者四处招抚,以怀柔之策对待近地诸国部族,凡来投的部族、百姓,一律给粮,安顿在安西都护府。

乔师望在奏本中说,我大唐如树根,四方如枝叶,乃一体连枝,损之皆失。而远处考察秦、汉,近查察隋朝,对外事奉戎狄,以刀兵加之,虽收短效,但劳心费财,未见收益,且致自身疲弱。

而安西之背后,河西十三州,州县寥落稀少,自从突厥衰微以来,才开始耕种收获,百姓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裕,无法承受大规模的军事补给。

要征服西域,光靠刀兵,抽干了河西十三州的钱粮、兵力,即便做到了,我们也是守不住的。稍有不慎,就会为吐蕃所趁,或为诸国反扑,数十年工业,十数万将士的鲜血,皆会付诸东流,重蹈汉、隋征而不服的历史。

与其大兵加之,不如剿抚并用,对不臣者加之刀兵,对来附者多加抚慰,让他们让他们居住在塞外,为我大唐屏障,这才是施以小惠而坐收实际利益的上策。

左仆射-长孙无忌,右仆射-于志宁,都非常看好乔师望的举措。西域的人口不少,西突厥加上诸国,足有数百万之众,大唐需要投入多少,才能把他们彻底征服呢?五十万,一百万?正如乔师望说的那样,打光了大唐的兵,耗尽了国力,也容易为他人做嫁衣。

而乔师望的举措,虽然耗费钱粮,但愚公移山,收服一千人,敌人就少一千名士兵,收服一个部落,那他们就少一个部落。只要朝廷能给他们提供安稳的生活,归降的数字也会越来越可观。

与焉耆、龟兹一战后,安西都护府已经在西域彻底站稳了脚跟,也立了威。应该趁着这个机会,与西突厥、西域诸国打人口战,多争取一分人口,统一西域时,就少一分阻力。

当然,这项政策,不仅需要钱粮,还需要时间和耐心。

李承乾放下奏疏,看了一眼阶下的诸相重臣。沉声道:“计策是好的,投入也不大,朝廷没理由不支持!”

而一旦收留了这些,还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劳力,甚至兵丁,这对安西都护府修筑城池,道路,都是好事,李承乾当然要支持。

诸相可以下去商讨一下,定一下政策,发给乔师望,看一看他的意见。如果没问题,那他便下令,开始施行。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总比动刀兵要好的多。

李承乾还特别夸奖了乔师望,转输供馈,外无劳民扰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临机果断,折冲千里,有如周瑜之勇;严细柳之军,有如周亚夫者,乔师望有上将军之材。

平定焉耆、割裂龟兹,这次又献策有功,安西的首功,该是他这个大都护。论功论劳,都是该赏的。李承乾认为,应该把他的爵位从襄邑县子,晋为襄邑县候,加怀化大将军衔。他的三个儿子,乔知之、乔侃、乔备,皆荫其功,加骑都尉衔。

诸相听到太子的话,也是小小的议了一下,便皆点头称是,都认为乔师望之功,可以封候。

“好,既然大家都没什么意见,那就照此办理!”

“为德,你跑一趟庐陵公主府,除了宣旨外,也替孤看看姑姑,赏赐多一些。”

.........

诸臣退下后,长孙冲从袖子里掏出一份本章和一支木质的手镯,这是廷议之前,谢文远在殿外塞给他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