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幸免于难!(1 / 2)

加入书签

细细奶奶与他说:“你仅有那一亩田地,自个育苗也多余。

我会再多预备一些苗,届时给你分些。

至于甘薯秧也不用买,摘些薯藤扦插就好。

今夏你想种多少红薯?”

高晓明道:“大约二三分之地就够了。”

虽说红红薯售价不高,但其高产且红薯藤可供猪食用,因而村里大部分人都会栽植大量红薯,就连细细奶奶家也是规划了两块田地。

一听到高晓明打算的田地只有这么一点,细细奶奶不禁反对道:“红红薯可是好东西,你多多益善,若粮食不够,还有红红薯应急呢。”

细细奶奶经历过艰辛时刻,对此刻的粮食尤其珍视。

她即使可以不栽培出售后挣钱的甘蔗,也不会舍弃红红薯这样基础的食物来源。

高晓明易于听取他人意见,不想增添奶奶的担忧,于是答道:“那就多种点吧。”

恩,或许五到六分之地更好!

细细奶奶误以为他说的一亩,她满怀希望地看着他教导的样子。

接着细谈起黄瓜、茄子、丝瓜、辣椒之类的作物种子,细细奶奶家里都有多余的储备,专门分给了高晓明一些。

凭着来自细细奶奶的这批种子,寻常餐桌上的各类菜品就无需忧虑了。

除细细奶奶提供的种子外,许小美也有早就备妥的种子清单。

她虽身为女性,却毫不示弱于男人,不论是挖坑撒籽、覆土追肥还是修剪疏苗,她样样精通,只是翻地对她而言略显费劲。

春耕之际,许小美特地与高晓明立下约定,每隔三天才能劳作一次,每次不得超时两小时!

听到这规则,高晓明摸了摸鼻子,仿佛没听见般地沉默了。

他长久压抑,好不容易解禁了,一放开味蕾,怎能不欲求不满?然而繁重田间的辛劳总是能让    渐渐冷却,对秋天丰收的期待则消融了耕耘过程中的疲惫。

小山村里的人们不受外界    ,遵循节令进行安排:付出辛勤,期待收获,储存食物,品味美食!就这样循环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生活。

当天边飘洒着春季的雨点,尽管雨水限制了外出劳作的村民,但这场雨所带来的喜悦无法忽视。

古人常言:“春雨如油,价值珍贵无比。”他们生活的这片地区雨水资源并不充足,种植的一切仰仗风调雨顺,一旦天气干旱,作物的减产将会严重。

身临檐下的高晓明注视着细密的春雨,脑海里闪现出前世熟悉的气候变化情景,脸上的神情随之变得严峻。

在过去的那个世界,因忙碌于在外的生意,他太久没有躬身土地,仅剩模糊的记忆表明这个夏日会有久旱的危险。

确切时间大概是在晚稻种植后的不久。

那时候雨水迟迟不下,农田干涸,若再不解救庄稼,秧苗便会枯死。

虽然整个高家村姓同一人、同有一脉,然而生存的压力驱使人争水抢柴,冲突争执几乎无日无之。

高晓明望向空荡荡的庭院,在心中构思出一条计划,他回房取出一把伞,告诉许小美:“我出门片刻。”

正在埋首书本阅读的许小美好奇地抬眼看,只看见他已经迈步离开,只剩那熟悉的背影。

然而,并非步行出门,高晓明选择了跨上他的自行车离去。

他单手紧握自行车把手,另一只手支开雨伞,骑行依然稳健无比。

他的目的地是龙山下的村庄,那里有技术出色的工匠,曾打过他们村子好几口井,水源清澈。

之前高晓明计划在自家院内挖井,却因琐事纷杂未能成行。

如今意识到这个夏季将有旱情,他再也按捺不住,立刻起身行动,要确保及时开凿以应对用水。

骑自行车穿行在路上,行人稀疏。

农田间,偶有农夫不顾风雨坚持劳作,他们人手少但田地多,故无论天晴下雨都不耽误生产。

经过军岭的时候,高晓明瞥见黄伟志也在田里耕耘,两人隔太远,便未打招呼。

约骑行四五十分钟后,抵达龙山脚下。

此村唤做大龙村,传闻村民们通晓堪舆之术,曾为主富人选墓地,这使他们相对闭塞,与外村人交往较少。

刚一进村,高晓明就觉得这里气氛有些凝重,人们的交谈显得沉闷而少言。

“请问张师傅住在哪里?”高晓明站在路旁,转头问一个恰好倚在屋檐下抽烟的人。

此人约莫四十余岁,肤色深暗,额上皱纹颇显苍老,像是时常紧锁双眉的结果。

听到动静,那人抬头,嗓音低沉,“你要打井吗?”他的声音带着沙哑。

“对,我高家村的,准备修一口井。

您就是张师傅吧?我记得我家建房后那口井就是你们村子来的。”高晓明说,前世家中筑屋后的那口井就出自大龙村匠人。

然而他不在家并未见过这位井匠。

“嗯,你是何时想要施工呢?”果然就是张师傅确认道。

“越早越好!”高晓明确切回答。

听罢,张师傅立即起身道:“明天如何?”这一答复让急切的高晓明细感意外。

高晓明微怔,他知道农忙时节可能需等待,但没想到张师傅答应如此干脆利落。

他忍不住开口:“您…不用忙农耕吗?”这句话下意识脱口而出。

闻言,张师傅似笑非笑地轻哼了一声,“就这么点土地,不必忙活。”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山村生活的自在与悠然。

高晓明环顾四周,此时才真正意识到大龙村的山乡风味。

他本处所在的高家村尽管被群山环绕,仍有大片相连的七百亩良田,足以养活村里的人们;然而大龙村整个村子仅紧邻山脚下,成狭长的一条,可供耕种的水稻田也同样有限,最多百十来亩。

这里的农舍依山势而造,大都并无围墙,与山路交错,使得他在路经老张屋外的时候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抽烟的身影。

由于水田寥寥,村落里人口也不密集,分布松散。

见到张师傅痛快,高晓明亦无迟疑,详细报出自家坐标,随即询问打井的价格和食宿安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