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等着吃个瓜(2 / 2)

加入书签

车窗外,无论是加宽后新铺的道路,有序种植、高低错落的绿化,还是新开发的居民住宅区,被招商引资入驻的实力厂区,都透露出欣欣向荣的气质,处处显示着这片城区加速且加倍的发展力。

就是为城市供应所保留的农耕地,也显出与曾经不一样的风貌。运用现代技术种植着经济作物的田园,还有不断翻新式样、更显整洁富裕的农村住房,都让秦不觉看得心欢意畅。

“谁说我没看新闻?看来,松宁区经济实打实在增强哈!”秦不觉学着他校长老爹的口气,乐哈哈地赞。

秦元玉心情也相当好:“何止?文化实力也在不断提升。等会儿,你路过松宁新城,就能看到知乐就读的大学城,里面好几个大学校区还在扩建。过去就是松宁经济开发区,连着科创走廊和新建的松宁市民图书馆、文化馆。”

秦不觉顺嘴就提:“可这些都在松宁新城,又不在老城。您就算同意调岗,也应该往新城调啊,离知乐所在的大学城还近些。”

副驾驶位上,秦元玉的头低了一会儿,方缓缓地回应:“老城翻新改造有难度,老城也有老城的味道。所以,有很多人留在那边……”

“您说的,应该是中老年人居多吧?”秦不觉打方向盘,不客气地直说,“我接触的同学,除了有专项艺术追求的,都不怎么喜欢憋在老房子、老街里,偶尔逛逛也就是几天的功夫。”

“嗯……”秦元玉没否认。

“那您还去松宁三中干嘛,能有多少好生源啊?”秦不觉吐出了心底的担忧。

虽然他长久不到松宁区,可东海市各区的发展还是在粗略地关注。

所以清楚——地处松宁老城的松宁三中,和地处中心城区老街道里的嘉桥中学,看似相近,其实环境并不一样。

嘉桥中学所处的地段再怎么经历岁月,再跟不上发展,毕竟仍在城区中心腹地。那里的旧房老楼再旧再狭小,高节奏发展的城市经济、文化还是无形中能影响、带动到那片区域。

可松宁区不一样,面积较大,又保留超半数比例的农耕用地,经济、文化、科技的创新一旦移入新城,老城就相对被动很多。

用他来自松宁区同学的话说:老城给退休的人们养老合适,对于想谋求发展的中青年来说,越来越显得老旧,很容易落后。

那学校的生源,很可能会存在问题的!

“臭小子,还挺聪明的嘛?能想到这个!”秦元玉带着三分欣慰,七分叹息,拍了拍秦不觉握方向盘的手,转开话题,“先不说这个,去校园里看看再讲。”

姑母的手心和笑容一样温暖,秦不觉动了动唇,把想说的话压回了肚子里。

行吧,他就去松宁三中“实地吃个瓜”,看看老城旧校的环境究竟如何。

***

“噢~噢~,这真的是松宁三中吗?”

满目苍翠、佳木葱茏、小公园似的校园内,秦不觉撒开丫子,迎着风、迎着光,一溜小跑。

因着周末,松宁三中内除了门岗值班人员,无人在校。

秦元玉与值班人员打招呼、下车聊天的时候,秦不觉停了车,踩着因陈旧而开裂已在缝隙中长出羞怯青苔的水泥路;摸着一棵又一棵树干粗壮、树冠宽大的香樟树、银杏树、合欢树,四下里打量绿荫掩映中的教学楼、体育场……

小伙子眼中的景象,虽处处透露出岁月侵蚀的旧损,却也隐约藏着一份婉约的诗意,与网络上人人嫌弃的“豆腐校”似乎完全搭不上边,而且不同于嘉桥中学相伴菜场、旧街的嘈杂和热闹,又多了一份古朴与清幽。

“姑姑,这校园环境和公园差不多,老师、学生挺有福气的!”秦不觉忍不住双手搂住一棵粗壮的香樟,如此说。

“在这短命的学校有啥福气噢?”门岗值班的,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保安,哪怕知道接待的秦元玉是谁,依然面色颓废,没好气地回应。

秦元玉耐着性子问:“怎么了?”

老保安指向校园周边:“你看看这里,还有那里!”

秦元玉看着,眉头,渐渐紧皱了起来。

秦不觉扫了几眼,没感觉到太大的问题。不就围栏年久失修,差不多都锈了嘛,还有两个地方的栏杆缺了几根;围墙上也是水泥脱落了一大半,有个地方破了洞,用旧砖头勉强堵着。

可能,这松宁老城还是缺少财力,没钱给学校修!

那就看姑姑来了以后有没有办法了。

实在不行,他愿意拿电竞解说的奖金,支援姑姑一二,帮松宁三中修好这围墙,让老师、学生看着舒心,姑姑工作也好推进。

可这样的话,松宁三中的“瓜”真没什么意思,相比嘉桥中学那场热闹,吃起来“没味”!

如此闲闲地想着,秦不觉继续往操场上悠哉游哉地溜达。

“噢哟!”

忽然,秦不觉传来一声惊叫。

他的脚无意间踢到了斑驳草坪边的一块石头,差点摔倒。

秦元玉的目光立刻被吸引过来,问老保安:“那是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