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1章(2 / 2)

加入书签

行商最怕的是什么?就是怕路遇山匪劫道。

丢了货物,倾家荡产都是轻的。就怕杀人越货,死了都没人知。

便是非是乱世时,行商的商贾,不去标行里雇佣个百来人沿路看押货物护卫安全,谁敢走远路行商?

而这些所花的费用,无形中也增加了货品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南边的货物一个铜板可以买一大堆,而到了北边,却到了一两银子一斤的地步。

东西贵了,平民百姓自然用不起,只能是富贵人家偶尔买来享受的新鲜东西。

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价格高昂,也意味着买品者大大的减少了,需求量必也不高,此为贸易缩减,经济又如何带动?

经济一旦带不动,产物者也不会多产,只自给自足,如此产物的产量也会大大缩减,然后恶性循环。

大济乱了十余年,导致大面积饥荒的原因除了战乱外,最大的原因是经济颠覆。

林知皇治下能安居乐业,人人可吃饱喝足,也是因为林知皇在掌权后的第一步,就先建立了“经济”。

在戚玉寐看来,林知皇掌下某地后,第一个就收拾当地世家,就是因为当地世家掌控着此片地方的某个“经济体”,而她将这些世家手下的“经济体”全部收归到手下,为公掌控。

然后再合理调动每个经济体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让治下之民全部动起来,可以为生计,为产出而付出时间与劳动。

如此,百姓们踏踏实实的干上一年,都赚了银钱,可以吃饱穿暖,手里还有了余钱,也会用于“买物”,便有了大量的“买”这个动作,

有了大量的“买”,就会有大量的“产”,如此良性循环下去,朝廷的税收每年也会增加,并也有了更多的钱用于公有建设,以及军中。

这其中最绝的一点是,百姓们生活有了奔头,衣食住行有了着落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每日都将时间用于了“产”,便没了时间琢磨着如何去“乱”。

便是有那脑子不清醒的“乱”徒,大量已经丰衣足食的百姓也会自发的“清除”。或是检举,或是报官,许多乱在最初刚有苗头时,便会被扼杀在摇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