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1 / 2)
众人目送钟荟离开,才结伴回了城。
可等到了傍晚,钟荟却又突然回来了。
问过后才知道,原来下午日军飞机来轰炸,把城外的一条公路炸毁了,钟荟所乘的汽车没法开远,只能明日再想办法改道上路,故而不得不多留几日。
接下来数日,由于日军接二连三的轰炸,各地的公路、铁路等交通线多有被炸毁。如此多次被迫耽搁下来,到最后钟荟终于成行时,原本十分惨淡的离别气氛也已被冲淡。最后道别时,好友二人不再有眼泪,只约定了年底要在香.港见面,这才依依不舍地分开。
钟荟退学后,她空出的学生自治会副主.席一职暂由同宿舍的冯莘接任。
尽管她们这一级的学生干事马上就要卸下职务,准备几个月后毕业了,可换届选举和职务交接仍需要高年级的学生主持,最终这差事落在了冯莘身上。
新的任命刚下来,冯莘一连好几天都避着温见宁走,偶尔碰见她也是一脸歉疚。毕竟钟荟前脚刚退学,她就补上这个空缺,在面对她的好友时,难免会有些抬不起头来。
反倒是温见宁看出她心里别扭,主动找她把话说明白:“……虽说这次是以这样的结果收场,可仔细想想,这其实对我和钟荟而言未必不是好事。至少这一次的教训让我们终于认清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浅薄幼稚,以后也可以免于碰得头破血流。只可惜,当初沈学姐离开时的托付,我们最终还是没能完成,余下的恐怕只能交给你了。”
冯莘看她语气这样真挚诚恳,一时心里百味杂陈。
自从沈学姐她们离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生自治会内部的明争暗斗越发激烈。钟荟在时还能压制一二,她突然被退学,让那伙人的气焰格外高涨,她这个临时接任者的工作也越发难做,只是这其中的苦处实在难以向外人道出。
直至听到温见宁这番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她才终于藏不住心事。,难得有些哽咽道:“……有你这句话,我怎么也要至少把这不到半年的日子撑下去。”
平日里冯莘忙于社团交际,与她们几个相处的时间不多。温见宁也不擅长主动亲近人,大家只是保持着普通的友好往来。直至这次谈过后,二人才真正觉得亲近起来。
在女孩们的关系日渐亲密时,学校内里又发生了一件事。
有几位男同学最终还是沉不住气,连夜手抄了《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一个晚上就贴遍了校内每个角落。文化人的刻薄向来兵不血刃,不过半天功夫,校内里就开始谈论起《红楼梦》来,几乎所有文艺类壁报纷纷开始探讨起这一情节的含义来。
三青团的师生当然也不是傻的,当即做出反应,要求训导处的教师去处置那群含沙射影的人,却碰了一鼻子灰。联大的教授们大多都奉行自由主义,并不卖他们面子。
上次三青团这伙人闹到让学生退学的地步,已让许多人感到不满,这会对方又要抓住鸡毛蒜皮的小事大作文章,顿时引起一众教师的反感。
向来待人亲和的黎教授都重重放下茶杯,冷言冷语道:“让学生只讨论文艺的是你们,现在又让人不准谈的也是你们。满清都已亡了多少年,一本红楼都不让讨论,你们是要搞文字.狱吗?有本事让你们陈主任亲自去抓,最好把中文系那些教授们也都抓走!”
去问话的学生当场被堵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灰溜溜离开了。
可这件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三青团的人背后多方打听,最后还是查出来了其中两位带头贴手抄报的男同学。不久后,一人因故被开除,还有一位同学公费留学的资格被突然取消。
温见宁认识其中一人,后来在校内遇到时,她委婉地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并问他有没有需要什么帮忙的地方,毕竟对方的做法也算为她和钟荟出了口恶气。
那位男同学显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大大咧咧道:“这有什么,难不成没了公费留学的资格,我的日子就不用过了。正好我打算毕业后去西北看一看,以后总算有机会了。”
接连两次壁报事件后,学校并没有禁止学生把壁报办下去,可还是有一些经营已久的壁报悄然不见,留下来的那些壁报也大多转谈文艺风月了,身边很少有同学再谈论时事政.治。这种变化若放在从前,信奉文艺自由的温见宁或许会以为这是好事。
可一想到钟荟和那些被开除的同学,她只觉心口发堵。
没过多久,温见宁还发现,变化的不仅仅只是壁报,学校里一些熟识的同学也突然消失,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她私下里打听过,有的说是请假去投奔远方亲戚,有的去了乡下教书,还有的干脆直接请假休学,至于什么时候回来,同宿舍的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发现这种变化的不止她一个人,尽管其他同学还在照常上课、泡茶馆、谈论文艺、参加兴趣社团,可大多数人仍能察觉到,学校里弥漫着一股低沉压抑的氛围,仿佛山雨欲来的前夜,又像是日落西山后刚刚降临的漫漫长夜,不知何时才能重见晨曦。
不久后的一日,她听说,那位乐观的男同学也被开除了。
此时,距离她们这一届的学生毕业只剩下四个月。
在这种情况下,温见宁发表了新的短篇小说《梅雨时节》。
主人公是一位自幼长在大都市里、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跟随父母返回老家,对那个封闭落后的水乡小镇感到种种不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