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第一辆坦克下线(1 / 1)

加入书签

当急匆匆地赶到学院时,眼前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旅的战士们正全神贯注、干劲十足地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建造工作之中。虽然这些建筑并没有被设计得过于繁复,但它们仅仅是以简单的木头和土砖堆砌而成。毕竟此时此刻正值战争时期,人们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更谈不上追求舒适与奢华。

值得一提的是,负责操控坦克的人员都是特地从大别山根据地调配而来的精英。要知道,小鬼子那小巧玲珑的“豆丁”坦克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在过去的半年里,一辆坦克和一辆装甲车始终坚守在大别山区,轮流承担起为八路军培育优秀驾驶员、炮手以及机枪手的重任。

然而,由于装甲车数量有限,仅有区区两辆,因此能够接受培训的人数也是相当有限的。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旦掌握了基本技能,那么后续驾驭八路军自主研发的新型坦克将会变得相对轻松许多。如此一来,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可以迅速培养出满足当前需求的大批装甲兵人才。

与此同时,张子荣所创建的这所学校,则主要致力于培养出色的指挥官,并着重强调战术协同与战场应变能力的训练。可以说,这里成为了孕育未来军事栋梁之才的摇篮,为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子荣毫不犹豫地选择居住在西村,并全身心投入到对这座临时学院建设工程的严密监管之中。与此同时,特战队的成员们也纷纷加入进来,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努力推进项目进展。时光荏苒,转眼已至第三天,正当众人忙碌之际,一封来自兵工厂的紧急电报送达周小天手中。电文内容显示:坦克成功下线!这一消息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让周小天心急如焚,他当机立断,率领着特战队队员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兵工厂。

而这个关键时刻,坦克下线的时机恰到好处。就在今日,楚云飞所领导的装甲旅完成了营级及以上干部的选拔工作,这些精英们此刻正踏上前往学校的征程;另一方面,从大别山远道而来的装甲运兵车以及载重卡车亦即将抵达目的地。明日便是开学典礼,如今有了如此先进的装备,无疑给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厂长,厂长,咱们的坦克下线了,您快来看看!"  张子荣刚刚踏入兵工厂大门,便被热情洋溢的车辆组专家们紧紧拉住,迫不及待地朝坦克停放之处奔去。他们情绪激昂,手指着那辆庞然大物般的坦克,难掩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眼前这辆坦克堪称巨无霸,其重量接近六十五吨(不含载重),宛如一头威猛无比的钢铁巨兽,威风凛凛地矗立在空旷的场地上。它全身闪耀着冷冽的金属光芒,散发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威严气息,令人不禁为之倾倒。

这经过改良的虎式坦克宛如一座移动的钢铁堡垒,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霸气。它那巨大的身躯令人望而生畏,仿佛是战争之神的化身。

虎式坦克的外形设计简洁而威猛,坚实的装甲板覆盖着车身,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其庞大的体积和重量使它在战场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能够轻易地碾碎敌人的防线。

虎式坦克的霸气不仅体现在它的外观和火力上,还在于它所代表的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它是德军的骄傲,也是敌人的噩梦。在战场上,它的出现往往会让敌人陷入恐慌和绝望之中。

然而,尽管虎式坦克如此强大,它也并非无敌。随着战争的进行,盟军逐渐找到了对付它的方法,虎式坦克的优势也逐渐被削弱。但它在二战中的表现依然令人难以忘怀,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传奇。

如今,虎式坦克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但它的霸气和巨大形象依然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它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老总,您觉得如何呀?”张子荣努力克制住内心澎湃的情绪浪潮,目光紧紧锁定那位仍在围绕着坦克踱步、仔细端详的副总指挥,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轻声询问道。

副总指挥微微颔首,表示赞许:“嗯,从外观上来看,确实相当威猛霸气!只是不清楚实际驾驶起来究竟会怎样……”言语之中流露出一丝期待与好奇。

张子荣见状,当即转头望向身旁的王根生,眼中闪过一缕狡黠之色,笑眯眯地嘱咐道:“嘿,根生啊!带上几个弟兄上车瞧瞧去呗,顺道儿帮陈组长他们搞个试验啥的。”

要知道,早在大别山区那会儿,王根生一伙人便已对小鬼子的豆丁坦克了如指掌,可以说是把玩得炉火纯青。虽说自家制造出来的这款坦克跟小日本的必然存在较大差异,但所谓殊途同归嘛,最基本的操控方法总归还是相通的。如此一来,派王根生等人前去试驾,那简直就是不二之选。

听到命令后,王根生亦是难掩兴奋之情,高声应道:“好嘞,司令!”

说罢,他领着几名同伴迅速钻进车内。毕竟对于像王根生这样热衷于摆弄各类机械设备的人而言,此刻能够成为首位尝试驾驶坦克之人,着实令他心潮澎湃不已。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又怎能不让他倍感激动呢?

“陈组长,数据如何?”

等王根生等人进了坦克以后,张子荣才问向陈珏龙。

“厂长!请您放心,所有的出厂数据与设计图纸都是完美匹配的,毫无偏差可言!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此基础之上,对线路部分进行了精心的优化处理呢!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您亲自操刀设计出如此卓越的发动机,它比起现今市面上的任何一款发动机来,都要更为先进得多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