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那一抹天青色(2 / 2)

加入书签

“那可是汝瓷啊!若能修复完好,其价值将无法估量!”

宋朝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这一排序并非随意而为。尽管定窑在窑场出现的时间上可能先于其他人,但从历史重要性来看,汝窑无疑稳坐头把交椅。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汝瓷恰恰印证了这句古训。

汝窑兴起于北宋晚期,正值宋徽宗执政的时代。那个时期,政治上或许混乱不堪,然而在艺术史上,却是中国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赵佶作为皇帝,在治国理政方面或许有所欠缺,但作为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他当之无愧。凭借着超凡脱俗的天赋和旺盛的生命力,他不仅自身艺术创作成就卓越,更以独到的眼光赏识了无数杰出的艺术家。

倘若不是因为国家在他的手中衰败,他在后世的名声或许不会太差。而汝窑的崛起,正是他文化宏图中的一抹亮丽笔触。

宋徽宗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道教所倡导的清净无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他。

可以想象,既有艺术家气质又不吝钱财的徽宗,必定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精致而有品位。

北宋宫廷原先一直使用的是定窑的瓷器,其色泽以白色为主。然而,对于道教徒来说,这种颜色过于刺眼。于是,赵佶毅然决定重新定制瓷器,从而开启了汝窑短暂而辉煌的历史。

汝窑的色泽被传为来自天上。后周世宗柴荣曾烧造过一种名为“柴窑”的瓷器,在北宋时期却已失传,只留下御批中的一句赞美:“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宋徽宗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誓要超越前朝,打造出可与柴窑相媲美的汝窑。

汝窑的瓷胎并非白色,而是带着淡淡的紫色,被称为“香灰胎”。而其釉色,则呈现出一种非常柔和且悦目的天青色,半透明或不透明中常带有细微的釉裂纹,被誉为“蟹爪纹”。这种独特的色泽和效果,成为后世一直模仿却难以超越的经典。

无论是南宋的官窑和哥窑,还是清代的雍正和乾隆时期,尽管各自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在模仿汝窑的技术上,却始终只能达到形似而神不似的境地。

据古籍记载,汝窑之所以色泽如此细腻,是因为在釉料中加入了玛瑙粉末。然而,根据最新的化验报告显示,尽管玛瑙粉末与釉内的主要矿物并不相互排斥,但它对于改变或提升汝窑的成色并无明显助益。

这个消息对于矢志于重现汝窑辉煌的艺术家们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它也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现存汝窑瓷器的珍贵价值。

因为连这唯一可能破解汝窑秘方的线索也已断绝,使得这项文化遗产更加稀有和珍贵。

金朝灭亡北宋后,汝窑的辉煌也随之烟消云散,其存在时间仅短短二十年。因此,传世的汝窑瓷器寥寥无几,每一件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如今,全球仅存的汝窑瓷器大约仅有七十件左右。

其中,弯弯故宫博物院珍藏23件,京城故宫博物院拥有17件,沪市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则持有7件。

其余的10件则分散收藏于美利坚、小日子等国的博物馆及私人手中。而能够公开展示的,更是屈指可数,仅有五六件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