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章 三个目的 华夏重器——和氏璧(2 / 2)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卞和说:“我不是为被砍腿而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战国刘向《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
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众人都知道和氏璧,因为和氏璧的名声太响了。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知道秦王的德行。
不想给,但是又怕秦国出兵,所以和大臣商量。
有个蔺相如的大臣,知道后,主动揽责任,愿意以身犯险,和秦王进行交换。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但就是不说城池的事情。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想出了一个计策。
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和氏璧’有一点小瑕疵,于是将和氏璧拿了出来。
接着,蔺相如就要和“和氏璧”同归于尽,人死玉碎。
秦王急了,急忙让人将地图拿过来,将十五个城池划给了赵国。
蔺相如怕秦王反悔,所以在此找了一个借口哄骗秦王。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到了公馆里。
然后让人将和氏璧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便不了了之。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做“完璧归赵”。
也是秦国的一大丑闻,毕竟秦王被一个赵人耍的团团转!
↑返回顶部↑